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也是吕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40年。40年来,吕梁市委、市政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团结奋进,顽强拼搏,不断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谱写了一首又一首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交响曲。40年间,吕梁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取得了辉煌的业绩和丰硕的成果。
一、经济总量连续翻番,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GDP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指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改革开放40年来,吕梁市的经济总量连续翻番,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2017年,吕梁市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1310.3亿元,按照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了37.5倍,总量翻了五番多。40年间,年均增长9.56%。
改革开放40年,吕梁地区生产总值发展呈现出两个显著特征:一是40年跨越了四个不同量级的台阶。即1984年,GDP达到10.3亿元,总量突破十亿元,(1978年-1984年)年均增长6.9%;2000年,GDP达到105.2亿元,突破百亿元,(1984年-2000年)年均增长8.5%;2007年GDP达到518.7亿元,突破五百亿元,(2000年-2007年)年均增长14.5%;2011年GDP达到1123.3亿元,突破千亿元大关,(2007年-2011年)年均增长10.5%;2017年GDP达到1310.3亿元,40年间年均增长9.56%。二是经济总量跨越台阶使用时间缩短。GDP从五亿元到突破十亿元用了6年,从十亿元突破百亿元用了16年,从百亿元到五百亿元用了7年,从伍百亿元到突破千亿元大关仅用了4年。跨越不同量级发展台阶使用的时间越来越短,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越来越高。
2017年,吕梁市人均GDP达到33886元,按2017年平均汇率计算,达到5019美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了25.6倍,年均增长8.5%。
二、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财政支出保障有力
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吕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只有5311万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基础上,财政“蛋糕”越做越大。2017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38.8亿元,是1978年的261.3倍,年均增长15.3%。
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为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政府集中财力办大事创造了有利条件。2017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15亿元,是1978年的269倍,年均增长15%。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超八成,高达82.5%。
三、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改善。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由1978年的36.8:40.4:22.8“二一三”结构调整为1991年的21.7:49.8:28.5“二三一”结构;标志着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的状况得到根本扭转,工业主导型的产业结构已经基本确立。2017年,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为4.3:63:32.7。39年间,第一产业占GDP比重降低了32.5个百分点,年均降低0.8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GDP比重提高了22.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5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提高了9.9个百分点。
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基础地位不断巩固
40年来,吕梁历届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一系列惠及农业农村农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措施,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全市农业生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势头。2017年,农业增加值57.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了0.4倍,年均增长0.9%。
粮食总产量达到99.4万吨,比1978年增长32%。
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截止2017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15.1万千瓦,比1978年增长1.7倍,年均增长2.6%。农村用电量达98037万千瓦时,比1978年增长了11倍,年均增长6.6%;化肥施用量(折纯量)为7.6万吨,比1978年增长1.4倍,年均增长2.2%。
五、工业生产快速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高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吕梁初步形成了以煤炭、焦炭、冶金等传统产业为支撑,铝系、电力、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能力快速扩张,运行质量效益显著提高。
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878.4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111.16倍,年均增长12.5%。
伴随着吕梁市工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产品升级换代,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实现了大幅增长,工业生产能力快速扩张。2017年,全市原煤产量达到10924.9万吨,比1978年增长32倍,年均增长9.4%;发电量183.5亿千瓦时,比1978年增长121倍,年均增长13.1%;生铁395.4万吨,比1978年增长119倍,年均增长13%;焦炭1929.8万吨,比1978年增长35倍,年均增长9.6%;水泥427.4万吨,比1978年增长42.6倍,年均增长10.2%;钢287.4万吨,比1999年增长20.6倍,年均增长18.6%;成品钢材146.5万吨,比1999年增长38.6倍,年均增长22.7%。
六、第三产业长足发展,贡献能力不断提高
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决定后,吕梁服务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2017年,全市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428.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81.5倍,年均增加10.9亿元,年均增长11.7%。
七、市场规模迅速扩张,消费市场日趋繁荣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吕梁消费市场规模迅速扩张。2017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1.6亿元,是1978年的200.7倍,年均增长14.6%。
经过40年经济高速增长的积累,商品和服务已处于供求平衡或供大于求,消费市场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居民消费心理趋于成熟,消费行为更加理性。2017年,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2万元/人,是1978年的127倍,年均增长13.2%。
八、居民收入稳步增加,消费能力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40年来,吕梁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上百倍;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由生存型消费稳步转变为发展型享受型消费,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04元,是1978年的136倍,平均每年增加654元,年均增长13.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32元,是1978年的132.8倍,平均每年增加209.5元,年均增长13.3%。
改革开放40年,吕梁城乡居民收入变化可分为两大时期:一是农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时期。1978-1998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且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1998年,吕梁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708元和1417元,比1978年分别增长13.3倍和21.9倍,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4.2%和16.9%,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2.7个百分点。二是城镇收入增幅高于农村时期。1998-2017年,随着政治、经济、科技等各领域改革相继深入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17年,吕梁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5704元和8232元,比1998年分别增长8.5倍和4.8倍,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2.6%和9.7%。
九、人口总量平稳增长,城镇化率稳步提高
改革开放后的40年间,吕梁城镇化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城镇人口由1978年的246万人增加至2017年的387.9万人,平均每年增加3.6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1978年的8.05%提高到2017年的49.25%,年均提高1.05个百分点。
吕梁城镇化进程分为两大阶段:一是1978-1999年,城镇化缓慢发展阶段。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出现了“先进城后城建”的现象。这一时期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8.05%上升到1999年的15.23%,年均提高0.33个百分点。二是2000-2017年,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这一时期工业化推进速度加快,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联系更加紧密。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数量增大,城乡之间的流动人口增加,有力地推动了城镇化进程。到2017年,城镇化率达到49.25%,年均提高1.59个百分点。
十、存贷规模同步扩大,金融事业迅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吕梁金融业呈现出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格局。2017年末,全市金融机构除原有的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等国有经济银行驻吕梁的分支机构外,交通、中信、招商、民生、晋商、晋城等非国有经济银行相继设立分支机构并开办营业网点。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企业效益显著提高和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全市金融事业迅速发展,存贷规模同步扩大。2017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2018.6亿元,比1978年末增长1237.4倍,年均递增20%;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035.8亿元,比1978年末增长350.4倍,年均递增16.2%。
十一、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改革开放40年,也是吕梁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事业共同进步的40年。
科技兴市成果丰硕。2017年,全市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分别为749件和422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79件。按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年末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6个。
教育事业发展进入新阶段。2017年,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2.63%,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98.95%,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5.1%。学前教育、小学、初中、特殊教育在校生人数达到52.6万人。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2017年底,全市共有文化馆14个, 文化站162个,农村文化活动场所3118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1个,广播电视台21座,电视台4座,电视人口覆盖率93.02%,有线电视用户26.4万户。
卫生事业取得长足进步。2017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4691个,比1978年末增长49.4倍,年均增长10.6%;卫生技术人员1.6万人,比1978年末增长2倍,年均增长2.8%。
体育事业焕发生机。2017年,我市运动员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获金、银、铜牌分别为29枚、21枚和31枚。全市销售中国体育彩票3.36亿元。
交通事业突飞猛进。2017年,全市公路线路里程17415.4公里,比1978年增长4倍,年均增加358.3公里,年均增长4.2%。2017年,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43万辆,比1982年增长84.4倍,年均增长13.5%。
园林建设成绩显著。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吕梁市加大对园林绿化的投入,加强园林绿化建设,相继建成了三川河景区、水西生态园、莲花池公园、世纪广场、市民广场等园林景观,城南工业主题公园将于国庆节完工并对公众开放,生态园林化建设迈出了重要步伐。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吕梁市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环境质量得到了较大改善。2017年,市区优良天气数达到246天,全省排名第二。
回顾40年来的发展历程,吕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呈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结构不断优化、民生状况不断改善、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但在充分肯定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市仍属于欠发达地区的市情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经济总量偏小、服务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社会各项事业欠帐较多的问题还非常突出,对于这些问题在今后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认真加以解决。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蓝图都是实干实现的。我们坚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同心同德,奋发进取,围绕建设“示范区”“排头兵”“新高地”三大目标,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美丽和谐新吕梁的道路上,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必将创造新的更大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