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来,汾阳市委、市政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砥砺奋进,深化改革,推动各项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谱写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篇章。
一、经济总量实现新跨越
40年前,汾阳基础薄弱,经济落后。1978年,全县生产总值仅6105万元,财政总收入1487万元。经过四十年来的努力,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3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3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突破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7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60亿元。
改革开放40年,汾阳充分发挥产业带动、协同发展的优势,经过七个“五年计划”时期的沉淀和“十三五”规划的初期发展,经济总量迅速壮大。1989年,GDP总量突破5亿元,按照可比价格计算,12年间年均增长9.9%;1993年,GDP总量突破10亿元,5年间年均增长11%;2007年,GDP总量突破50亿元,15年间年均增长6%;2011年,GDP总量突破百亿,5年间年均增长8.5%。1978年-2017年,GDP总量由6105万元增长到132亿元,按照可比价格计算,40年来平均增长7.1%,比1978年增长了14.7倍,经济增长实现大跨越。
2017年,汾阳市人均GDP达到30501元,按2017年平均汇率计算为4517美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了25.3倍,年均增长8.5%。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汾阳三次产业比重经历了四个阶段的跨越:
第一阶段是1978年到1981年。改革开放初期,汾阳县轻工业基础较好,呈现以工业主导、一三产业同步发展的结构,三次产业结构为32.5:45.9:21.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农村改革为先导,各项经济改革逐步开启,农村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得到长足发展,第一产业占比不断提高,1981年达到51.5%;
第二阶段是1981年到1993年,随着改革进程由农村向城市以及所有经济领域全面推进,汾阳以改革企业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为重点,广泛推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并对财政、金融、劳动工资等体制进行了初步改革,实现了多年来由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转变,市场机制参与经济运行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到1993年,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3.5:66.1:20.4;
第三阶段是1993年到1997年。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以纺织、轻工铸造为代表的工业在市场竞争中落于下风,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一、三产业比重徘徊式上升,到1997年,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26.9:32.5:40.7;
第四阶段是1997年到2004年。1997年起,汾阳第二产业以煤焦、酿造、农副产品加工和建筑建材为主导产业,以冶炼、橡胶、化工、机械加工等为后续支柱产业,实施项目牵动和“一大五小”园区带动战略,第二产业比重回升,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到2004年,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0.8:46.1:43.1。
2004年以后,第一产业比重维持在10%以下,第二、三产业分别稳定在50%和40%左右,2017年三次产业比重为4.7:54.4:40.9。
三、农业农村发展成效显著
改革开放以来,汾阳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现代农业飞速发展。40年来,汾阳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自觉践行习近平“三农”思想,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措施,开创了农业生产丰产丰收、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村发展活力增强的新局面,对促进汾阳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40年来,农林牧渔总产值从3767万元增长到2017年的11亿元,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5万吨左右。立足于汾阳地理、气候优势,大力发展核桃、酿酒高粱、小杂粮等特色产业,推进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品牌推介,加快产业集聚,促进农业效益不断提升,成为闻名全国的“汾州核桃之乡”、“汾州小米之乡”。2017年,核桃产量达到21000吨。
四、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壮大
改革开放以来,汾阳工业不断抓住历史机遇,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全市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工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6617万元,突破至2017年的134亿元,增长200倍,年均增长14.2%;工业增加值由1993年的6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76.4亿元,增长12倍,年均增长10.7%。
重点产业集群、园区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汾阳市的工业园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过程,2016年5月,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原杏花酒业集中发展区基础上设立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白酒产业为主导,集白酒生产、储存营销、包装彩印、饲料加工、基地种植、仓储物流、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为一体。2017年,杏花村经济技术开发区酒的制造业实现总产值82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61%,实现工业增加值58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76%,饮料酒产量由1978的3800吨飞跃至2017年的10.9万吨,增长了27.6倍,年均增长8.7%。
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借改革东风,在原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公司基础上改组成立了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持续革新,201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9.6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59.3%;实现工业增加值56.7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74%,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9个百分点;白酒产量9.4万吨,占规上白酒产量的90%。
五、消费市场繁荣活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汾阳市消费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网络化的消费市场体系日渐形成,相继建设了晋阳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阳城商贸物流园区等综合市场。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4.5亿元,是1978年的216倍,40年间平均增长14.4%。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2004年超10亿元,2014年超50亿元,2016年突破60亿元。随着大数据、移动支付的兴起,无纸化消费成为常态,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引领了支付系统革命的同时,也大大活跃了消费市场。
六、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汾阳城乡居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全市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74元,提高到2017年的13289元,增长178.6倍,年均增长13.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9年的948元,提高到2017年的22821元,29年来增长了23倍,年均增长11.6%;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由1978年的567元,提高到2017年的65382元,增长114倍,年均增长12.6%。
七、财政实力不断壮大
40年来,伴随改革开放的发展浪潮和财税体制的不断改革创新,汾阳市财政实力得以不断壮大,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调控能力不断增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基础。2017年,汾阳市财政总收入完成32.4亿元,是1978年的218倍,年均增长14.4%。4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政府财政保障范围也不断进行调整,更加着重强化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重点保障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支出。2017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支出20.3亿元,是1978年的239.5倍,年均增长14.7%。
八、金融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汾阳市金融业得到长足发展,金融实力显著增强,金融市场繁荣活跃,在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7年末,汾阳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21.53亿元,是1978年的1817倍,年均增长20.6%;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86.96亿元,是1978年的315倍,年均增长15.5%。
九、教育、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医疗保障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近40年来,汾阳市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设施不断完善,素质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全市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已完成,各类成人教育业也得长足进步,形成了多层次、多门类、多形式的教育办学格局。2017年,全市拥有各类学校340所,在校生78506人。
2017年末,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21个,公共图书馆1个,体育场馆1个,博物馆1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7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70%。
近40年来,全市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明显改善。2017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452个,是1978年的1.4倍。拥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203人,是1978年的3.4倍。卫生机构拥有床位2082张,是1978年的3.9倍。
十、人口总量稳步增长,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
2017年,汾阳市常住人口达43.47万人,是1978年的1.8倍,年均增长1.5%。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人口流动性加强,大量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人口比重明显上升,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2017年,汾阳市城镇人口20.58万人,是1978年的6.1倍,年均增长5%。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9.78%上升到2017年的47.34%,上升了37.56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9个百分点。
十一、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市功能逐渐完备
改革开放以来,汾阳市大力改善城市环境,积极完善城区功能,相继实施了“道路改建工程”、“美化亮化工程”、“供水工程”、“污水工程”、“集中供热”等一系列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使城区综合服务能力得以大幅提升。
40年来,交通事业突飞猛进。目前已通车的高速有国家高速G20(青银高速公路)、国家高速联络线G25(东吕高速公路),设置了杏花、汾阳、汾阳西、汾孝、汾孝东五个高速口。2017年,市域内高速公路50.539公里,国道、省道及县乡村三级公路1192公里,是1978年的5.1倍;公交运营车辆110辆,营运线路18条;出租运营车辆500辆。铁路交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汾阳火车站建成以前,汾阳以及周边的地区运输主要靠汽车,遇到雨雪天气高速公路封闭,严重影响交通,火车站的建成对汾阳的整体经济和发展产生了跨越性的变化。2011年1月11日,太中银铁路正式通车,汾阳站投入使用,目前汾阳站日停车达30趟,可去往齐齐哈尔、青岛、杭州、成都、西宁、银川、乌鲁木齐、包头等地。
2017年,实现邮政业务总量2547万元,是1978年的101倍。目前汾阳市已形成具有较强服务功能、四通八达的邮电通信网络,技术设备水平大幅度提高,优越的邮电通讯条件,为汾阳市对外开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保障。
城市绿化扎实推进,城区综合功能不断完善。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建成了街心公园、文湖公园、城市生活广场、禹门河公园等休闲场所,截止到2017年末,禹门河(一期)景观绿化工作已全部完善;英雄南路、东正街、东湖路、文湖步行街、307国道与汾介路交叉口等道路景观绿化建设已全部完成;禹门河与汾酒大道交汇处景观绿化(禹门河二期)全面铺开,完成了汾阳会展中心绿化改建,高速西口新增绿化50000余平方米。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污水处理率85.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7.9%,累计集中供热面积突破730万平方米,燃气管网总里数突破120公里,燃气普及率达90%以上。
改革开放40年的光辉历程,是全市人民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奋力谱写的恢弘乐章。近年来,汾阳市相继获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市、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全国食品工业强市、山西省卫生城市、山西省园林城市、山西省文明城市、山西省历史文化名城、山西省体育先进市、山西省城乡清洁示范市、第八届和第十一届中国中部百强县(市),承办第七届世界核桃大会、2017山西(汾阳·杏花村)世界酒文化博览会。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全市改革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不大、水平不高、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在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加以重视。
希望在于奋斗,胜利在于落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首过往,展望未来,我们更加充满信心,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在三市共建、五城同创“三五”战略指引下,突出工作重点,抓住关键环节,补齐发展短板,奋力夺取汾阳全面小康全面崛起新的更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