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阳概况 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汾阳 > 汾阳概况

汾阳概况

汾阳市位于晋中盆地,西靠吕梁山,东临汾河水,距太原96公里,现辖9镇3乡4个街道,262个行政村,38个社区,国土面积1179平方公里,总人口42万人。辖基层党组织960个,党员18278名。汾阳是历史名城、革命老区、文化大市、品牌之乡和区域中心。

历史名城。自春秋初叶(公元前594年)置瓜衍县始,历经战国之兹氏、西晋之隰城、唐朝之西河、明清之汾州,至今已有2600余年历史,期间设郡、州、府治长达1690年。民国元年废府存县。1951年撤汾阳专区,县隶属榆次专区(1958年更名为晋中专区)。1971年划归新成立的吕梁地区。1996年撤县设市。因地处要冲,历为兵家必争之地。东汉之末,曹操分匈奴左部万余人落于此;中唐之际,郭子仪在此建功立业,受封汾阳郡王;之后,宋金又置汾阳军于此,走出一代名将狄青。明万历23年,设汾州府。

革命老区。1925年,创建了吕梁第一个党组织——汾阳特别支部;1930年,中原大战后冯玉祥率部撤至汾阳,成立了汾阳军校,“9.18”事变后开设了以反蒋抗日为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课;1931年,建立了北方第一支红军——红军晋西游击队; 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邓小平等先后来过汾阳,罗荣桓亲率八路军115师343旅在薛公岭连续三次伏击日军,阻止了日军西渡黄河。涌现出抗日英雄蒋三,成为电影《扑不灭的火焰》原型。

文化大市。境内有杏花村等三处新石器遗址,有全国最高古塔“文峰塔”、全国第二大悬塑珍品金代建筑太符观、杏花村汾酒作坊和北榆苑五岳庙等百余处文化古迹。曾孕育出唐代律诗鼻祖宋之问,明代数学巨匠王文素,当代中国油画之父卫天霖,联合国原副秘书长冀朝铸,著名艺术家马玉楼、田桂兰,导演贾樟柯等杰出人物。著名作家马烽、孙谦等长期生活于此,写下了《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作品。汾阳科教事业在全省县市一级屈指可数,市区现有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山西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山西省汾阳医院(三甲)、吕梁学院汾阳师范分校、吕梁煤炭工业学校等省、吕梁市驻汾科教单位。汾阳民主党派有6个(民盟、民建、民进、农工党、民革、九三学社),共计359名党员(盟员),在吕梁最多。宗教文化历史久远,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均有固定活动场所。天主教吕梁教区主教霍成现任省政协常委、中国天主教主教团副主席、省天主教爱国会主任、省天主教教务委员会主任。医科大汾阳学院前身高护学校为美国人1923年创办。汾阳医院、汾阳中学前身为基督教会所办,其中汾阳中学首任校长为美国第二任驻华大使恒安石之父恒慕义。

品牌之乡。自古商旅往来,贸易发达,明清时汾商曾为晋商劲旅,商号遍及国内外,远至莫斯科。上世纪20年代,昆仑火柴公司(1953年迁并至平遥火柴厂)规模全省最大。发展至90年代初,已形成门类齐全的轻、重工业体系,产品有10项获“国优”称号,有57种获“省部优”称号。特别是境内山、丘、川各占三分之一的独特地貌,造就了驰名中外的汾阳特产,汾酒、竹叶青酒、汾州核桃、汾州香小米闻名于世、远销海外,汾阳也因此成为全国最大的清香型白酒生产基地,成为闻名全国的“汾州核桃之乡”、“汾州小米之乡”,杏花村被誉为“中华名酒第一村”。

区域中心。地理区位优势明显,连接吕梁、晋中、临汾,自古为“秦晋旱码头”。 境内307国道、340省道、汾介公路、汾屯公路、汾平高速连接线纵横交错,夏汾高速、汾柳高速与汾平高速相互交汇,孝柳铁路与太中银铁路南北贯通,成为现代物流业、现代商贸业的发展新区。

荣誉众多。汾阳市精神文明建设成就辉煌。先后荣获全国特教先进市、妇女儿童工作先进市、体育先进市和全省党建先进市、文化先进市、德育示范先进市、双拥模范市。汾阳市社会治安秩序良好,先后荣获全省打团扫恶先进市、综合治理先进市和普法依法治理先进市。汾阳市绿化工程、质量管理等项工作成绩斐然,先后荣获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市、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全国食品强市、省级卫生城市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