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计划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规划计划 > 正文

汾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规划纲要(草案)

      信息提供日期:2018-02-01   点击数:[ ]

《汾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规划纲要》,根据中共汾阳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阐述未来五年汾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谋划,明确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措施,是市委市政府指导汾阳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团结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把握历史新机遇,绘就发展新愿景

“十三五”时期是汾阳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富民强市的关键时期。要贯彻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确认识、准确把握国内外及省、市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明确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发展理念,描绘好未来五年汾阳市的发展蓝图,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第一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果

2011—2015年“十二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汾阳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抢抓机遇,积极进取,妥善应对经济下行的风险挑战,紧扣富民强市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立足市情,稳中求进,攻坚克难,扎实工作,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增长较快,质量效益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整体和谐稳定。

一、经济总量稳步增长,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十二五”期间,汾阳市经济基本保持了增长态势。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91.6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7.1亿元,年均增长1.63%;公共财政收入5.7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1亿元,年均增长3.93%;固定资产投资84.9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59.99亿元,年均增长27.7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6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25.57亿元,年均增长12.77%。在全省经济下行的严峻形势下,全市经济在艰难中保持了持续增长,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二、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十二五”期间,汾阳优化产业结构,基本形成了“一白一黑一绿”三大主导产业、多元产业互补的经济结构。杏花村酒业集中发展区、三泉工业园区、阳城商贸物流区建设和一批如中节能光伏农业电站、垃圾焚烧发电、国峰煤电等重点项目建设逐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强。特色农业快速发展,“一村一品”和“8+2”农业产业化成效显著,成功举办了第七届世界核桃大会,成为“出口核桃质量安全示范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350家,龙头企业41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5家。农产品品牌化、信息化态势明显,现代农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依托贾家庄生态游、峪道河度假游、杏花村工业游、文湖文化游等项目,旅游经济保持强劲发展势头,构筑了快速发展的新动力。

三、城乡建设统筹推进,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以中心城区、杏花村酒业集中发展区、三泉工业园区和阳城商贸物流经济开发区为重点,“一城三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得到发挥。城区鼓楼东街、文峰街东段、盘龙街等棚户区改造基本完成,改造面积200万平方米。英雄南路、东正街、庆丰街和东湖路等10余项道路工程基本完成。新建农村公路126.6公里,改造危桥15座,硬化农村街巷2259公里。建成天然高中低管网270公里,基本覆盖城区主干街区,集中供热工程稳步发展,供热普及率达到68%。垃圾焚烧发电厂、城区污水处理厂、杏花村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行,水电路气通讯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四、绿色生态美景显现,城乡环境得到改善

市域生态屏障建设取得新成效,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低碳绿色转变,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节能减排效果显著。万元GDP能耗由1.21吨标准煤下降至2015年的1.04吨标准煤,完成下降3.0%的目标。创建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建成省级环境优美乡镇2个,省级生态村14个。城区绿化覆盖和绿地面积分别达到632.15万平方米和547.75万平方米,分别提升了19.5%和34.2%。实施欧投造林项目,完成造林15万亩。完成了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成为“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高效节水重点市”和“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模范市”。

五、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十二五”期间,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全民健身等一系列民生工程接连建成,惠民措施陆续出台,人民生活质量日益提高,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0102元和11695元,年均增长10.7%和13.3%,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4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以内。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补助标准逐年提高,基本实现应保尽保。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完成职业高中整体搬迁,新建第四、第五中学和禹门河小学、幼儿园,通过了“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市”验收。加快发展卫生事业,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巩固完善。发展文化惠民事业,基本形成市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相继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工程的全覆盖。发展了文湖、杏花村、贾家庄“三大文化产业园”,先后两次通过“全国文化先进市”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审查验收,成功创建和连续保持省级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山西省文化强市、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荣誉。汾阳市“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长社会进步,谱写了改革发展新篇章。

第二节“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时期既是经济增长模式转换的攻坚期,也是落实全面科学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既面临加快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也面临着经济下行和社会深层次矛盾增多的严峻挑战。

一、严峻挑战

经济下行态势短期内仍然难以改变,转型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影响和制约着汾阳经济社会发展。

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受全省经济下行影响,2013-2015年,汾阳市GDP增速分别为2.1%、-12.3%、0.3%,增加值增速分别为1.3%、-30%、-10.5%,经济下行态势尚未改善。白酒产业整体不景气,煤焦、化工、建筑建材等产业产能过剩,轻钢网架、再生橡胶等产业缺乏市场竞争力,电子商务、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尚未形成规模,经济增长任务艰巨。

保障和改善民生难度加大。2013-2015年,公共财政收入分别为9.01、7.38、5.7亿元,连续下滑,对稳定就业、居民增收、社会保障的影响逐步显现。特别是财政收入连年下降,靠转移支付保工资、保运转,解决“就业难、入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问题缺乏足够的财力支持。

经济质量效益不高。传统产业比重大,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程度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转型升级缓慢。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较小,产业层次整体较低。大型优质生产性储备项目少,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

绿色发展任重道远。产业结构相对偏重,能耗和工业排放总量相对偏高,环保设施运行率低,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

担当服务意识亟待加强。部分干部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不强,思想不够解放,进取精神不足。部分工作人员素质能力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不相适应,惯性思维、路径依赖、传统办法的束缚严重。个别同志甚至在其位不谋事,存在做工作抓落实力度不够等问题。

二、面临形势

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世界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总体延续缓慢复苏态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孕育着新的发展空间和机会。新兴经济体仍将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创新将为未来全球经济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国际和区域经贸规则主导权争夺加剧,发达国家加快实施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全球资源、市场争夺呈现加剧态势,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世界经济的复苏,则为汾阳培育新产品、打造新品牌,把优质白酒和农产品等拳头产品推向世界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全国经济发展形势: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和资源转化。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特别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为汾阳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促进新产业新业态加速成长提供了重要机遇。国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系列政策措施,为汾阳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

山西省及吕梁市经济发展形势:我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施“六大发展”、“三个突破”、煤与非煤“两篇大文章”等战略举措,为全省加快发展明确了思路、方向和路径。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向纵深推进,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释放活力。建立更加紧密的“太原城市圈”战略合作关系,推动区域集群化发展,打造清洁能源供应基地的发展思路,有利于汾阳进一步扩大开放,提升能源支柱产业,承接新兴产业,将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吕梁市把整体脱贫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提出“新布局、新发展、新形象”总体要求,对汾阳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汾阳贫困面较小,可以集中精力,聚焦特色,发展新型产业,调整经济结构,构建汾阳经济新版图。

三、发展机遇

展望未来,汾阳市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总体向好和稳中提质的新阶段,面临着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所带来的加快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

抓住国家实施重大战略的机遇。汾阳市作为《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太原城市群主要节点城市,是国家层面重点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地区,在承接京津冀及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等方面,有望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将为汾阳拓展开放发展新空间、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优势产品“走出去”提供新的历史机遇。

抓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机遇。面对全球复杂的形势,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已成为我国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对汾阳而言,既是白酒、核桃等消费品生产地,也是杏花村、贾家庄等景区的消费者旅游地,相关企业在提高品牌知名度、抢占消费者的市场竞争中,有望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

抓住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机遇。山西省提出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推动旅游业与农业、工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为汾阳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文化优势、品牌优势,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业,促进汾酒、汾州核桃等优势农副产品销售提供了发展机遇。

抓住党员干部作风好转的机遇。党中央强烈反腐,扫清了发展障碍,增强了人民群众的信心,人民群众看到了新的希望,全市上下盼发展、思发展、谋发展愿望强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学习讨论落实活动以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使各级党员干部作风明显好转,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入推进,党员干部的作风和服务水平必将进一步提升。

第三节“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

“十三五”时期,必须结合实际,扬长避短,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廉洁和安全“六大发展”新理念,贯彻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构建良好政治生态和推动经济稳步向好“一个指引两手硬”重大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努力开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局面。

贯彻落实创新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要推进思维创新、模式创新、科技创新、营销创新、文化创新。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聚集创新资源,营造创新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构建产业新体系和发展新体制,不断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贯彻落实协调发展。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工业产能和产品营销协调发展,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协调发展,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和平衡性,拓宽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提升竞争能力。

贯彻落实绿色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培育引进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和高碳资源低碳发展、黑色煤炭绿色发展,坚持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并重,致力形成绿色低碳生产和生活方式,加强环境治理,建设美丽汾阳。

贯彻落实开放发展。坚持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相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引资和引技引智相并重。加大开放力度,建设对外开放平台,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引商环境,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努力提升酒业和核桃国际化地位,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酒业和核桃市场集散地。在强化与发达区域合作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努力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高水平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贯彻落实共享发展。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坚持富民与强市相统一,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营造公平、包容、普惠的社会环境,确保贫困人口脱贫,实现全市人民共同迈入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感,共享汾阳发展成果。

贯彻落实廉洁和安全发展。讲正气、树清风,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经济发展的同时,保障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第四节“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确保汾阳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法治汾阳建设、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党的领导。

“十三五”时期,汾阳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路线、政策,遵循中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个发展”新理念,贯彻省委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构建良好政治生态和推动经济稳步向好“一个指引、两手硬”重大思路,落实吕梁市委“新布局、新发展、新形象”总体要求,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大力实施三市共建、五城同创“三五”战略,强力推进经济强市、文化名市、开放大市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文明城市、旅游城市和双拥模范城市,同心协力、凝心聚力,塑造汾阳美好形象,推动汾阳全面崛起,实现汾阳全面小康。

第五节“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着力打造实力汾阳、魅力汾阳、活力汾阳的总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环境条件,“十三五”时期汾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经济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力争保持较快增长,到“十三五”期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0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3%,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和9%,是既强调增长质量又强调增长数量的发展目标。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传统产业巩固提升,新兴产业形成规模,服务业比重稳步增长,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益明显上升,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扎实推进民生工程,让全市人民过上更加殷实的小康生活。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城镇化水平达到64%,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明显提高。教育、医疗、住房、社保、就业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升,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公共事业普惠程度稳步提升,安全生产稳定好转。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橄榄型社会初步形成。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到2017年,全市6659名贫困人口全部实现稳定脱贫,到“十三五”期末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改革创新取得新成效。强化改革创新的担当精神,紧紧扭住改革创新的重点,勇破改革创新中的难题,健全改革创新机制,激发活力,推动发展。坚持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原则,全面深化各项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土地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取得积极进展。企业创新、社会创新、大众创新成为社会风尚,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经济发展外向度明显提升。

——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高是建设魅力汾阳的必然要求,也为建设小康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和丰富道德滋养。社会文明主要指标、整体水平明显提升。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素质明显提高;崇文厚德、创新敬业的汾阳精神广泛弘扬;政府、企业、社会和个人诚信体系建设完成,失德失范现象得到遏制;向上向善、友爱互助社会风尚更加浓厚;社会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文化精品大量涌现,文化产业蒸蒸日上,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文化创造力、影响力明显增强,历史文化优势得到发挥。

——生态治理取得重大进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妥善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关系,推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发挥政府主力军作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全员性的生态合作治理模式。生态薄弱区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主要污染物减排、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完成控制目标,建设用地、碳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累计降低45%。重污染天气大幅度减少,市区优良天气率达到70%左右。林草覆盖率持续提高,森林覆盖率达到27%。城市绿化率显著增加,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4%。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提升,城乡垃圾和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处理率达到85%,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民主法治建设有序推进。深入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完善和发展基层民主制度,尊重和保证人民群众民主权利。司法公信力和全民法律素质明显提升,依法维权、依法办事成为自觉行动。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法治建设取得明显成就,法治政府基本建成,法治汾阳建设全面推进,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专栏二:“十三五”汾阳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规划指标

指标

2015年

2020年

年均增速

(累计)

属性

经济发展

(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91.6

170

13%

预期性

(2)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5.7

10

12%

预期性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84.88

145

11%

预期性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56.63

78

7%

预期性

(5)粮食总产量(亿公斤)

1.15

2

(0.85)

预期性

(6)工业增加值(亿元)

36.5

58

10%

预期性

(7)城镇化率(%)

50

64

(14)

预期性

创新驱动

(8)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高于一般预算支出增长速度

预期性

(9)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人数(人)

394

2000

38.4%

预期性

(10)农业科技贡献率(%)

﹥50

预期性

(11)培训新型农民人数(人)

﹥1000

预期性

(12)网络覆盖率(%)

100

预期性

民生福祉

(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0102

30000

8%

预期性

(1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11695

18000

9%

预期性

(15)教育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98.1

98.5

预期性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93.5

96

预期性

(16)城镇就业

城镇登记失业率(%)

2.63

≤4%

预期性

(17)贫困人口脱贫(人)

6659

约束性

(18)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0

﹥93

(3)

约束性

(1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

96.58

﹥97.58

(1)

约束性

(20)人口自然增长率(‰)

5

预期性

(21)财政对科技、教育和农业投入(亿元)

高于一般预算支出增长速度

预期性

5.1

预期性

预期性

资源环境

(22)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3.5

4

(20)

约束性

(23)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65

预期性

(2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45)

约束性

(25)

二氧化硫排放减少(%)

30

(15)

约束性

化学需氧量排放减少(%)

10

(10)

约束性

氮氧化物排放减少(%)

12

(10)

约束性

氨氧排放减少(%)

10

(15)

约束性

工业粉尘排放减少(%)

10

(12)

约束性

(26)空气质量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全年比例(%)

70

约束性

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下降(%)

(20)

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下降(%)

4

(27)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80

85

5

预期性

污水处理率(%)

83.1

85

1.9

预期性

再生水利用用率(%)

100

100

预期性

(28)

燃气普及率(%)

92

﹥92

预期性

供热普及率(%)

68

85

17

预期性

(29)耕地保有量(万亩)

72.46

70

约束性

(30)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100

100

约束性

(31)森林覆盖率(%)

27

约束性

(32)绿地发展

市区园林绿地面积(万m2)

547.75

619.06

2.5%

预期性

市区绿化覆盖面积(万m2)

632.15

704.28

2.2%

预期性

市区绿化覆盖率(%)

39.5

44

(4.5)

预期性

市区绿地率(%)

34.2

38.7

(4.5)

预期性

廉洁安全

(33)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工作群众满意度(%)

98

约束性

(34)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人/亿元)

0.142

﹤0.142

约束性

     注:括号内为5年累计数


第二章 突出创新发展,集聚产业动能

贯彻创新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产业更新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传统产业焕发生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把握好稳增长、调结构平衡点,实现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建设经济强市。

第一节 创新发展路径,振兴传统产业

发挥汾阳市产业资源优势、比较优势,以创新发展为动力,充分发挥园区平台作用,实施“龙头”发展战略,做强白酒产业,做大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解困煤焦行业,增强橡胶产业、建筑建材业、装备制造业等传统产业集聚度,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加快汾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一、做强做大白酒产业

发挥园区优势,带动产业集群发展。抓住杏花村酒业集中发展区升级为省级汾阳杏花村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良好契机,加快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投融资方式创新,大力推进建设步伐,倾力打造全国最大的清香型白酒产业基地和知名品牌示范区。做大做强汾酒集团、中汾公司,积极扶持汾阳王酒业、新晋商酒庄、华樽酒业、神泉酒业、古杏酒业、青花瓷酒业、汾州酒业等地方骨干企业向规模化、品牌化、产权资本化发展,打造以汾阳地方品牌酒业为支撑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整合白酒资源,增强集聚效应。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有效需求,引导和推动山西白酒业资源整合,促进白酒类企业向汾阳杏花村经济技术开发区集中,全面提升白酒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依托汾酒和中华名酒第一村--杏花村品牌优势,以汾酒集团为龙头,引导和鼓励对中小白酒生产企业进行市场化整合和产业升级,盘活存量资产,增加销售总量,提升产品质量。协调推进本地酒企尤其是汾酒集团支持本土玻璃瓶生产企业--汾阳市鸿盛玻璃制品有限公司发展,实现白酒上下游产业互补和资源共享。

用足用活政策,拓宽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酿酒企业技术改造和生产经营流动资金的支持力度,积极协调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加强银企项目对接。引导煤焦业转型资金和其它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白酒产业和上下游产业。积极创造条件,争取以“中华名酒第一村”的名义使汾阳杏花村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上市融资或发行企业债券。

创新监督管理,规范白酒市场秩序。切实保护汾酒和地方知名白酒品牌知识产权,建设国家级白酒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加强对白酒小作坊的监督管理,规范白酒生产秩序。依法严厉打击制假、售假、仿冒生产等违法违规行为,净化酒类市场。

专栏三:“十三五”汾阳市白酒产业规划指标

指   标

规划目标

备   注

白酒产能(万吨)

20

白酒产业带动玻璃瓶、陶瓷瓶、包装彩印、物流、养殖等相关产业健康发展。

形成和带动周边区县酿酒高粱种植面积(万亩)

100

中汾公司

白酒整合量(万吨)

10

安排劳动力就业(万人)

3

增加销售收入(亿元)

100

二、做大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

建立和完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体系。发挥汾阳市核桃、长山药、红薯和以小米、绿豆为主的小杂粮等农副产品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汾州核桃、谷子、小米、长山药、绿豆等优势农副产品加工,以栗家庄食品园区为依托,培育一批市场前景好、适销对路、竞争力强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努力做到精细化加工、规模化发展、品牌化营销、科学化管理,形成产业结构优化、战略布局合理、地域特色浓郁、链条不断延伸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体系,把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成为汾阳市新的支柱产业。

做大龙头企业,提升技术水平。进一步加大对山西山宝、绿源米业、汾州醋业、宏海食用油等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辐射带动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以汾州香米业、汾阳皇米业为依托,提升小杂粮深加工水平,着重发展小杂粮方便食品等产品研发,提高小杂粮转化率及其副产品利用率。以汾州裕源、迅达公司等骨干企业为依托,重点开发系列休闲食品、保健食品、食品辅料和果品饮料等核桃深加工产品;以国兴饼干、狄义园、德义园为依托,借鉴食品行业先进经验,推出适应各种人群、各种口味的新食品。不断开展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推进农副产品加工领域行业共性及关键技术开发,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终端产品档次和科技含量。大力支持食品企业技术改造,推动汾阳市食品企业与省内外科研院所搭建科技平台。

创新经营理念,推进诚信经营。种植面积含:带动周边地区酿酒高粱种植,开展农副产品企业诚信体系试点,完善相关规范标准,建立食品企业诚信不良记录管理制度。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核心人才和技术骨干队伍培养,提升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专栏四:“十三五”汾阳市农产品加工业主要规划指标

指    标

规划目标

备    注

年销售收入(亿元)

100

新创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1件,新创山西“著名商标”和山西名牌产品2-3件

劳动就业解决人数(万人)

3

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数量(户)

5

农产品年加工总量(万吨)

18

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亿元)

30

农产品加工转化率(%)

>60

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户占比率(%)

>70

三、解困做活煤焦产业

淘汰落后产能,整合优化煤焦产业资源。依托正升、正宏、龙山、龙峰公司,积极培育大型原煤采掘企业集团,坚持上大扶优,淘汰落后产能,优化煤炭生产布局。加快现有矿井建设步伐,建成“煤炭产业规模化、结构调整合理化、矿井装备现代化、安全监控信息化、生活环境园林化”的煤炭工业新格局。焦化产业以升级转型为主线,以兼并重组为重点,淘汰置换落后产能,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推动创新,巩固大容积、环保型焦炉,实现以化工为主导、煤焦化电并举的产业格局。推进煤焦产业向清洁低碳型、集约高效型、延伸循环型、生态环保型转变。

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形成煤焦产业规模优势。完善和推进“煤—焦—化—精细化工”和“煤—焦—电—热和建材”两大产业链建设、向上下游延伸的多产业、多元化发展模式,依托三泉工业园区,延伸产业链条,引领焦化企业继续做强、做长。鼓励行业内外联合重组,推进焦化产业上下游一体化发展,承接环保型化工产业入驻园区,加快基地化、园区化、大型化改造,打造全省一流新型工业产业基地。

提升煤焦产业技术水平。鼓励煤炭生产企业配套坑口洗煤,严格控制新上洗煤企业,大力提升煤炭洗选业工艺水平。重点发展高端精细化产品和煤基新材料产品,推进煤矸石和中煤发电,提高洗煤厂回收率和煤炭就地转化率。加快机焦产业技术改造和环保设施更新换代,推广焦炉四大机车自动对位、推焦连锁、监视自动化和干熄焦技术。鼓励清洁型焦炉生产高质铸造焦。

专栏五:“十三五”汾阳市煤焦产业主要规划指标

指    标

规划目标

煤矿计划投资额(亿元)

30

建成大中型煤矿(座)

4

煤炭产量维持量(万吨)

360

采掘机械化程度(%)

>90

矿井采区回采率(%)

>75

焦化产能维持量(万吨)

550

四、优化升级橡胶产业

集中经营,发挥协同效应。围绕“资源有效整合,产业优化升级”的目标,以橡胶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建设完善橡胶园区为核心,吸引分散的再生胶企业向园区集中,扩大橡胶园区的企业数量,实现资源、技术、信息和基础设施共享,实现从粗放式经营到集约化发展的转变。

创新技术,优化橡胶产品结构。大力推广常温橡胶粉生产技术,积极推进橡胶粉的直接应用。提升轮胎翻新技术,提高轮胎翻新率和利用率,有效控制废轮胎数量。继续提高预硫化胎面翻新比例,推动轮胎翻新设备、模具及检测设备的升级改造,自主创新品牌。发展热裂解生产技术,对热裂解产品进一步进行拓展使用和深加工。抑制落后产能,促进废旧轮胎综合利用的全行业优化升级。

创新生产方式,促进循环利用。改变橡胶加工小作坊模式,向企业化经营方式转变,更新现有设备,增添现代化生产设施,促进加工生产方式转变,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将科学技术渗透到废旧轮胎综合利用行业各环节,形成废旧轮胎收购、初加工、深加工不断延伸的产业循环链条。

专栏六:“十三五”汾阳市废旧轮胎园区主要规划指标

指   标

规划目标

备   注

购销加工废旧轮胎(万条)

800

扶持和培育年产3万吨再生胶企业10户

购销废旧轮胎总重量(万吨)

70

解决劳动力(万人)

3

五、发展提升建筑建材业

推动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提升技术水平和开发能力。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相结合,提升汾阳建筑金属结构技术水平,研发新的建筑结构方式。推进金属结构企业由工队型向产品型,由单一的承揽建筑工程向生产小型可移动房屋等产品转化。扶持国峰粉煤灰项目尽快投产。加快培养行业人才队伍并提供人力保障,提升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开发能力。

推进新产品开发,优化建筑建材产品体系。重点发展新型建筑建材、绿色建材及建筑节能材料等优质、高档产品,形成以建筑钢球网架、水泥、白灰、石材、石料、新型墙体材料、保温材料、耐火材料为骨干产品的建筑建材体系,打造区域性新型建材生产销售基地。

整合产业资源,优化钢球网架产业资源配置。发挥企业品牌优势,以汾阳市建筑金属结构有限公司为龙头,实施园区承载,集群化发展战略,整合钢球网架产业资源,优化配置,提升焊接空心钢球的产品质量等级和工艺水平,实现钢球网架产业加速扩张,打造全国钢球网架结构产业基地。到“十三五”末,建筑材料及钢球网架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0亿元,培育扶持网架企业10户,从业人员达到5000人。

六、促进提升装备制造业

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抓住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契机,瞄准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趋势,加强与省内外企业联系,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加大东晟机械制造、龙泉冶金设备制造、汉精矿机机械制造、宁宇精密制造等机械加工企业对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实施信息化、数控化改造,不断提高技术装备水平。

促进高端制造企业发展。根据国内外交通、建筑、材料等领域的市场需求,承接高压工程、高铁、汽车等部件项目,生产精密铸件。培育引进高端制造企业,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制造。引导企业转型发展,促进汉精公司、宁宇公司由生产传统破碎机、焦化设备和配件向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的建筑垃圾处理机等生态建设设备转化。

到“十三五”末,产品结构优化,形成生产汽车配件、矿山机械、金属门、抽油、抽气设备等10余种产品;技术装备水平有所提高,“两化融合”水平显著提升。

专栏七:“十三五”汾阳市机械加工机械制造业主要规划指标

指   标

规划目标

工业总产值(亿元)

6

从业人员(人)

5000

规模企业(户)

5

5户规模企业实现产值(亿元)

5

第二节 创新发展意识,培育新型产业

“十三五”期间,全力推进新能源、新材料、煤化工、现代服务等产业发展,引进一批赋有科技含量、节能环保、惠及民生的转型和新兴产业项目,发展壮大新兴产业。

一、着力发展新能源产业

加快项目建设,打造新能源产业体系。充分利用汾阳资源优势,着力引进高质低耗无污染的大项目。以山西昊阳1000万平方米太阳能背板及50MW光伏组件项目、中节能50MW光伏农业科技大棚电站项目、山西华电汾阳杨家庄100MW风电项目、山西国峰电力2×1000MW坑口发电项目等项目为龙头,大力发展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光热发电等新能源产业,支持太阳能发电进村入户,加快项目二期建设步伐,着力打造新能源产业体系。

积极开发新产品、新项目,拓展市场空间。合理规划建设充电桩,支持电动汽车尤其是电动出租车项目发展,以项目建设带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推进沼气能源化利用,拓展市场发展空间。

争取政策支持,助力新能源产业发展。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支持,争取审批的绿色通道,争取金融机构政策性资金倾斜,利用财政资金组建新能源产业基金,引导民间资本参与,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

二、培育壮大新材料产业

发展新型墙体材料。鼓励粘土实心砖生产企业技术改造,以国峰煤电为龙头,利用粉煤灰、煤矸石等工业废渣生产非粘土砖烧结空心砖、非粘土烧结多孔砖、粉煤灰蒸压砖以及加气混凝土砌块。重点发展承重小型混凝土空心砌块、石膏空心条板等产品。大力开发轻质、高强、保温、隔热、防火、易于施工产品,并向复合板材方向发展。

发展新型功能材料。鼓励发展耐高温、防腐蚀的新型产品,实现产品深加工和产业链延伸,提升产品档次。促进文峰科技铁合金、山西泰众、北阳冶金煤矸石、山西丰盛塑料等新型功能材料生产企业发展,提升企业整体水平。

到“十三五”末,重点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企业5户,生产能力达到5亿块标砖,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

三、大力提升煤化工产业

紧抓重点煤化工项目,培育新型煤化工企业。围绕煤焦化化工、煤气化化工两条主线拉长产业链条,建设一批重点煤化工项目。在焦油深加工、焦炉煤气制天然气、甲醇深加工上寻求突破。推进强悦达有限公司2万吨富马酸一期项目和金塔山煤焦公司焦炉剩余煤气制LNG项目建设。

完善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充分利用焦炉煤气,完善现有20万吨甲醇产能,积极引进甲醛、醋酸、二甲醚、甲醇汽油等项目,拓展甲醇下游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扶持星宇化工6万吨二硫化碳二期技改项目及山西华天新能源有限公司240万吨低煤阶煤加工转化项目建设。

专栏八:“十三五”汾阳市煤化工主要规划指标

指    标

规划目标

甲醇(万吨)

20

焦油深加工(万吨)

50

粗苯精制(万吨)

10

焦炉剩余煤气制LNG(亿立方米)

2

新兴煤化工销售收入(亿元)

25

四、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

发展电子商务。鼓励企业推出适合网购、微销的产品,积极应用电子商务拓展业务领域,搭建展示平台,建立分销机制。积极开展电商、微商进万家行动,支持阿里巴巴、京东、苏宁、酒仙网、中国网库等知名电商企业在汾设立运营中心,实现生产者搭台,经销者唱戏,分行业指导,带动创业就业、脱贫致富。

发展现代物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提升物流企业发展水平。加快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和货物配载中心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推进物流信息化和物流技术装备现代化、标准化发展,构建与工业化、城镇化相适应,布局合理的绿色物流服务体系。依托阳城商贸物流经济开发区,发展现代物流业和专业市场,着力提升仓储物流水平和辐射范围,打造联通京津冀、辐射晋陕蒙的物流枢纽城市。

发展健康与养老服务业。支持山西省汾阳医院和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整合有效资源,融合社会资本,建设“医养结合”的护理性养老机构,探索“医养结合”的新路子,逐步形成养老、医疗、休闲等多位一体的综合性康养服务体系。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社会风尚,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养老服务、增加产品供给。健全康养职业教育体系,加强基层和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护理人员的培养,提高康养职业人才素质。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采取远程医疗、健康管理咨询等多种形式,对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医疗、慢性病管理和健康管理服务。

发展特色餐饮业。充分发掘汾阳“四盘八碗、八盘八碗”等传统菜以及石头饼、月饼、小杂粮等特色饮食文化潜力,把标准化建设、文化内涵挖掘、营销渠道和方式创新、金融支持等与品牌建设相结合,打造特色餐饮品牌,发展特色餐饮业,建立全国餐饮连锁店。

第三节 创新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

“十三五”期间,以现代农业建设为核心,以稳粮增收、提质增效为方针,以无公害、绿色、有机为导向,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切入点,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深入推进“8+2”农业产业化振兴计划,走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争创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

一、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促进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基地建设,抓好三大区域,实现玉米、杂粮、蔬菜、食用菌、花生、果品、中药材七大产业跨越发展。

推进“一村一品”、“一县一业”

从农业转型跨越发展和农民收入翻番的战略高度出发,继续把“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切入点,形成以“一村一品”为基础、以“一县一业”为基地、以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为带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到“十三五”末,汾阳市新建成“一村一品”专业村100个,建设“一县一业”优质杂粮生产基地,形成以谷子、大豆、高粱为主导的杂粮优势产业,巩固提质壮大谷子、核桃主导产业,建设全国著名特色核桃、谷子农产品基地,打造主导产业更加突出、品牌优势更加明显、农村经济更具活力和农民收入明显增长的农业强市。

(二)推进区域发展布局

东部平川区。立足现代农业发展,建设高产高效粮菜生产区,突出抓好玉米、高粱、花生、蔬菜和新优特等农产品生产,大力推进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为酿造、养殖业提供优质原料,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

中部丘陵区。立足特色农业发展,做大做强已成为主导产业的核桃和谷子,突出抓好玉米、豆类、薯类等杂粮生产,重点发展食用菌、中药材、水果产业。

边山冷凉区。立足生态农业发展,在做好环境保护的同时,突出抓好薯类、杂豆、谷子、中药材和野生食用菌生产,大力开发绿色、有机、无公害优势特色农产品。

二、继续推进“8+2”农业产业化发展

继续实行“8+2”农业产业化振兴计划,大力发展核桃、杂粮、林下经济、食用菌、蔬菜、畜牧等产业,突出抓好市场建设和龙头企业建设两个关键环节,使农业产业化成为汾阳市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核桃产业

汾阳是“中国核桃之乡”,全国最大的核桃生产基地,核桃栽植面积55万亩。“十三五”期间,核桃种植基地建设工作重点要由面积扩张向品质改良和单产提高转变。

大力改良核桃品质。实施以高接换优为主要技术的品种统一,实现核桃的良种化和科技化。加强核桃种质基因库建设,开展核桃新品种选育与区域试验,选育出适应华北地区的核桃新品种。引进、研制核桃采后处理设备,建立中、小型采后加工企业,集中干燥处理,提高核桃坚果质量等级。

加强核桃种植示范体系建设。着力打造“一村一品” 8-10个示范村,打造栗家庄—张家堡—向阳(郝家庄)—坡头、杨家庄—北偏城—前庄(色头)—北灵—垣头、韩石线平陆一石庄段3条示范林带,进行标准化综合管理。

加强加工贮藏体系建设。发挥汾州裕源、迅达、特达、汾州金核桃等核桃加工贮藏骨干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新发展2-3户龙头加工企业。

加强交易平台建设。加强核桃物流设施建设,以汾州核桃交易中心为平台,推进核桃产销衔接,建成辐射全国的核桃集散地、出口加工贸易区、核桃检测检验中心。发挥汾州核桃网宣传作用,加大推广效应,宣传国家扶持核桃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有关要求。

到“十三五”末,全市核桃正常年景年产量达到2万吨,核桃加工能力达到10万吨。

杂粮产业

大力推进优质杂粮生产基地建设,以强化科技为支撑,打造绿色杂粮品牌,形成规模化、绿色化、品牌化、效益化的农业产业化新格局。

推进基地建设。建设5个千亩杂粮高科技标准示范园区,其中绿色有机谷子示范区3个,绿色大豆示范园区2个。谷子示范基地以峪道河、杨家庄、栗家庄为中心,辐射带动杏花村、三泉、石庄、贾家庄等乡镇的边山丘陵区,将谷子基地打造成全国谷子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对杂粮示范园区进行产品和产地的三品一标认证,小杂粮全部完成绿色有机产品产地认证。

打造杂粮品牌。依托汾州香米业有限公司、汾州裕源土特产品有限公司、汾阳皇米业有限公司,打造绿色杂粮品牌,力争“汾州香”品牌成为全国弛名商标,提升汾阳杂粮知名度和竞争力。

强化科技支撑。提升良种科技创新能力,完善优种引进、筛选、培育体系,加快新优品种更新和种子提纯进程,提高优良品种繁育和推广速度。

加强市场建设。扶持一大批农产品购销大户和购销组织,建成一个以大中型批发市场为骨干、集贸市场为主体的城乡贯通的农产品市场网络,其中年交易额5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批发市场1家。

专栏九:“十三五”汾阳小杂粮产业规划指标

年   度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小杂粮种植面积(万亩)

15

15.5

16

16.5

17

绿色杂粮(万亩)

1

1.5

2

2.5

3

有机杂粮(万亩)

0.1

0.2

0.5

0.7

1

小杂粮总产(万公斤)


4200

小杂粮优质率(%)


90

小杂粮商品率(%)


85

小杂粮加工转化率(%)


60

人均小杂粮收入(元)


500

小杂粮加工企业

培植2家销售产值超千万元的中大型龙头企业

(三)林下经济产业

发展林下经济是汾阳市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于一体的富民工程,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稳定、可靠的有效途径。

科学利用核桃林间空地。实现核桃套种豆类、谷子、药材、花生、薯类等间作套种模式,间套模式主要为核桃套种豆类,提高林下经济科技含量,增加林下产品附加值。

建立林下经济示范基地。重点建设杨家庄、峪道河、栗家庄、三泉石庄、贾家庄5大林下经济区域,以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带动林下经济不断发展。

专栏十:“十三五”汾阳市林下经济产业主要规划指标

林下大豆

年产量(万亩)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

2.25

2.5

2.75

3

食用油加工

加工产值(亿元)


2

带动农民增收(万元)


3000

新增岗位(个)


200

加工企业

力争建立山西青玉油脂有限公司汾阳分公司

(四)食用菌产业

依托山西山宝食用菌生物有限公司,提高菌棒生产、食用菌生产、食用菌加工的技术水平,引进新的食用菌种类与生产设施,大力发展工厂化生产。以传统食用菌种植合作社及农户为基础,进一步发展平菇生产,试验、示范、推广香菇及其它食用菌种植,扩大种植规模,优化品种结构。

引进现代经营理念,重视市场营销,提升产品档次,增加产品附加值。政府引导,多方投资,招聘专业人员,充实技术队伍,组建食用菌服务管理机构。

专栏十一:“十三五”汾阳市食用菌产业规划指标

食用菌品种

种植数量

(万棒)

总产量

(万公斤)

总产值(万元)

备   注

平菇

500

1000

6000

山宝食用菌生物有限公司及合作社加工产品系列增加8个;年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新增注册商标3个。

香菇

300

其他

200

(五)蔬菜产业

发展蔬菜产业,进一步提高设施蔬菜园区经济效益、管理水平、技术水平、经营水平。

建设稳定的露地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北部、中部、南部三个生产基地,北部基地规划面积4000亩,主要种植长山药、番茄、辣椒、茄子、甜瓜、秋大白菜等;中部基地规划面积4000亩,主要种植20余种大路菜和精细菜,保障城乡供给;南部基地规划面积2000亩,产品主要供给孝义市场。

建设巩固设施蔬菜园区。把塑料大棚作为设施蔬菜发展重点。引进现代经营方式,发展净菜包装销售、网上销售等多种方式,提升设施蔬菜效益。强化蔬菜质量安全生产,采取多种措施,确保上市蔬菜全部合格。

专栏十二:“十三五”汾阳市蔬菜产业规划指标


露地蔬菜基地

规划面积(万亩)

总产量(万吨)

总产值(万元)

露地蔬菜

北部基地

0.4

中部基地

0.4

南部基地

0.2

总体规划

1.0

4

8000

设施蔬菜

日光温室

0.08

2

6000

塑料大棚

0.12

  “十三五”期间,将畜牧业建设成为汾阳规模宏大、优质高效、特色突出、竞争力强的主导产业。

建立和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加强畜禽良种繁育场和改良站点建设,提高良种繁育推广能力。改扩建父母代种猪场2个,肉种羊场2个。重点扶持以百家兴农牧有限公司、荣璋猪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等为龙头的肉羊、生猪良种场建设。全市畜禽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

推进畜禽标准化养殖,发展生态循环畜牧业。优化畜禽饲养结构,提高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生产水平。采取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发展养殖小区。加大畜牧实用新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引导农户发展生态健康养殖。完善肉牛、生猪、肉羊、肉鸡、蛋鸡等五大区域性规模畜禽养殖基地建设体系。全市标准化养殖区(场)达到50个,畜禽规模化饲养比重蛋禽达到80%,生猪达到85%,牛羊达到40%。

完善畜牧产业化体系。扶持壮大大型畜牧养殖和加工龙头企业,推动畜牧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培育国家级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企业1家,省级示范企业2家。

强化畜产品安全生产管理。加大饲料和兽药监管力度,加强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建设,完善防疫基础设施,全面提高动物疫病预警预报、监测检验、应急处理能力。

专栏十三:“十三五”汾阳市畜牧业发展主要规划指标

畜牧品种

产值目标

年均增长率

家禽(万只)

12000

4.50%

生猪(万头)

36

4%

肉羊(万只)

22

8%

肉(万吨)

2.25

6%

蛋(万吨)

1.75

3%

奶(万吨)

0.88

5%

总产值(亿)

10

7%

三、发展现代化农业

(一)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围绕汾阳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到“十三五”末,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介组织),打造一批绿色农产品“品牌”,重点建设1-2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5-6个县级农业科技园区和乡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以因地制宜为原则,突出三个层级示范园区。市级园区建设综合型、生产型、加工型、观光型为主的四类园区,其中生产型园区包括种植业、果菜业和养殖业,通过“科研单位+园区+市场+基地+农户”的形式,完善“农科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集约化经营模式,逐步实现农业园区的典型示范与辐射带动功能。县级园区引进动、植物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加强试验、示范和推广,培育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乡级园区以培育一定规模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为重点,发展1-2个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或中介组织。

(二)提升农业技术水平

大力提升设施农业档次和装备水平。加大设施农业扶持力度,发展大棚和现代化日光温室种植,提高设施农业装备的科技含量,推动设施农业规模化,提高设施农业效益。到“十三五”末,全市设施栽培面积达到5000亩以上。

大力发展覆盖农业。重点在油料、蔬菜生产区和冷凉地区推广地膜覆盖、秸秆覆盖技术,大力发展覆盖农业,提高灌溉水和自然降水利用率。全市农作物覆盖面积达到5万亩。

大力推广平衡施肥技术。综合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仪器设备,依据不同土壤地力状况和农作物对养分的需求规律,测土诊断、优化配方、科学施肥,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实现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大力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开展植物检疫、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综合运用生态控制技术,实现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农作物生产安全、持续、稳定、优质、高产、低成本、少污染、无公害目标。

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稳定产量。执行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落实耕地保护补偿政策。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大力提升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完成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落实粮食安全主体责任,做好粮食储备工作。全市粮食作物播种稳定在55万亩,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实现年均粮食总产量2亿公斤以上。

提高质量。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结合、种养加一体,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产品储藏、运销、物流配送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检验检测、信息管理、电子结算等现代化服务平台。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到“十三五”末,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面积达到75%以上,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

创新方式。积极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土地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建立新型利益联结机制。广泛开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专业化规模化服务。发展农产品众筹、预约预定、观光采收等营销模式。开展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机制试点,建立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民科技培训,造就高素质新型农民。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完善农业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使70%以上的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落实政策。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农业补贴、集体产权、农业保险等国家政策,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引导农民以多种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通过土地经营权入股、托管等方式,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建机立制,落实生产建设毁损耕地复垦责任。

专栏十四:“十三五”汾阳市农业发展主要规划指标

指   标

规划目标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

9

全市粮田面积(万亩)

>55

年均粮食产量(亿公斤)

>2

培训新型农民人数(人)

>1000

农产品加工总量(万吨)

18

农产品加工转化率(%)

60

农业科技贡献率(%)

>50

第四节 创新融资途径,驱动金融新发展

树立金融兴市理念,发挥金融在资源市场化配置中的核心作用和撬动经济发展的杠杆作用,引导生产要素向先进产业集聚,扩大投资规模和速度,加快经济发展步伐。

一、发挥银行作用,挖掘信贷增长潜力

协调企业与银行合作,形成银企有效对接机制,化解不良贷款风险,实现银企双赢。通过续贷、再融资、贷款重组等方式,缓解企业流动资金不足问题。建立常态化项目对接机制,保障重大项目融资。加强项目策划和论证,及时向金融机构推介,以优质项目吸引资金。鼓励银行加强差异化信贷管理,放宽创新型中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信用贷款等金融创新业务。

二、发展小微金融,助力小微企业发展

鼓励地方金融机构向市域内小微企业集中的地区延伸网点和业务,做深、做实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向中小微企业放开征信系统,扩大中小微企业抵押品范围,推行免评级的中小微企业授信快速处理机制,提高贷款审批和发放效率。

三、发展农村金融,支持“三农”经济

鼓励金融机构进行订单融资、农民联保、乡镇联保、农村两权抵押、农机具抵押、白酒企业库存原酒质押、驰名商标与著名商标企业商标质押等产品创新,缓解“三农”融资难问题。构建农村金融服务站,引导贷款公司向村镇银行方向发展。推广应用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等新型方式。加强涉农信贷与涉农保险合作,提高农业生产的风险保障水平。

四、拓展融资渠道,创新金融服务

推动杏花村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以“中华名酒第一村”的名义上市融资或发行企业债券,培养5-10个挂牌新三板公司,探索发行储酒基金、建设债券等金融产品,支持民营中小企业采用集合票据、私募股权基金、短期融资债券等方式融资。规范和支持优势民营中小企业、有发展潜力项目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网络信贷、众筹融资。支持乡村集体企业、有限责任公司通过产权明晰、股份制改造进入资本市场。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组建各类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扩大融资总量。

第五节 创新产业意识,提升文化产业格局

创新产业发展理念,打造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构建“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文化产业发展体系,使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全市GDP中占到相当比重,建设文化名市。

一、充分履行政府引导、扶持和服务功能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文化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加大财政、税收、金融、土地、人才等方面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制定《支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若干意见》和《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行动计划》等相关政策。规划一批具有示范性、代表性的文化产业项目,优先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立项和建设。

二、促进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落实中央、省、市文化产业政策,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创新,发展以数字化生产、网络化传播为主的网络文化、数字文化服务等新兴文化产业,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农业、消费品工业、旅游业、商贸等重点领域融合发展,提升相关产业文化含量,促进产品服务创新,引进和培育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和知名文化企业,带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

三、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

借助现有文物、古迹和文化资源,发挥区域和产业优势,通过政策扶持、引导,推进文湖、杏花村、贾家庄“三大文化产业园”建设。对现有产业进行整理、优化、升级,确立园区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打造产业链经济,由注重规模向注重质量、由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化发展转变。积极引进名校、名企和艺术精英,联手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深度挖掘汾阳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红色文化产业,建设红色文化创意园区。

四、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

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着力培育市场主体。继续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提高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加强文化企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建设,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大型龙头文化企业,支持“专、精、特、新”各种形式的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努力形成以大带小、以小促大、大中小协调发展的良好文化企业生态。

五、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

扎实推进文化产业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扩大文化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抓住汾阳市城镇化持续推进、城市人口增加带来的文化消费空白,加强文化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势预测,以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吸引消费者,实现更高层次的供需平衡。打响文湖传统文化园、杏花村酒文化园、贾家庄创意文化园等,形成“大旅游”格局,引领产业消费。建立健全市场公平竞争、企业自主经营的影视产业运营体系,加强“影视院线”、“鼓锋剧团”等演艺品牌对居民文化消费的引导,提升居民整体生活品质。实施文化消费补贴制度、引导文化企业投资文化消费场所、大力开发网络文化产品等方式增强文化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文化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建设体现国家级、省、市一流水平的文化领军、文化专业、文化创意、文化后备和农村实用文化人才队伍。优化文化人才发展环境,健全文化人才激励机制,不断完善文化人才体系建设。

第六节 创新驱动方式,推动旅游产业升级

应对汾阳旅游业总量和结构深刻变化,立足国内市场,从满足单纯的游览需求向专业和多样化需求延伸,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以景区开发、品牌打造、优化服务、强势宣传为突破口,挖掘旅游文化潜能,突出汾阳文化特质,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提高旅游产业在汾阳市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一、推动景区提档升级,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加快旅游产业提档升级,抓好“一园三区,一城两线”建设,积极融入太原、晋中旅游经济圈,将汾阳建成衔接吕梁、晋中两市旅游业发展的枢纽。坚持科学规划、富有特色,打造“一个5A级、三个4A级”旅游景区。做强做大杏花村和贾家庄景区两个主打品牌,带动汾阳旅游产业发展。在国家AAAA级汾酒文化景区的基础上,建设杏花古村旅游项目、杏花村水库湿地项目,把杏花村生态旅游产业园打造成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提升国家AAAA级贾家庄文化生态旅游景区旅游服务体系,推进文湖文化园旅游景区和峪道河古镇生态旅游区成为国家AAAA级特色旅游景区,开展休闲度假旅游。打造汾酒工业旅游、峪道河自然风情游、贾家庄红色文化游、文湖寻根游为一体的“善美汾州”、“一日游”、“二日游”精品线路,向旅游城市迈进。

二、整合各类旅游资源,突显汾阳文化主题

推进旅游与历史文化的融合,围绕汾酒文化、汾阳王酒文化、汾商文化、宗教文化、郭氏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等主题文化和马跑神泉、神井传说、“汾阳王—郭子仪”等经典故事,开发旅游产品,强化旅游要素文化内涵。推进旅游与自然生态的融合,注重旅游开发与村镇建设一体化共同发展,打造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加快贾家庄文化生态旅游区、峪道河古镇旅游景区、上林舍生态景区的自然生态旅游发展步伐。推进旅游与工业、体育教育、医疗养生、养老服务的融合,推出个性化专项旅游产品。开展杏花村工业旅游,体验酿酒文化;依托中汾酒业唐代建筑群,发挥贾樟柯影视导演优势,打造国家级影视拍摄基地;建设研学拓展活动基地、老年旅游服务设施;整合“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实现市内各旅游景区特色错位发展。

三、完善旅游环境设施,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完善城市旅游综合服务配套设施,推进旅游公路及配套设施建设,健全区域旅游交通指示服务系统和旅游咨询服务网络。加强景区(点)服务体系建设,解决旅游厕所、门票制度等重要旅游服务体系提质扩量问题。

四、拓展旅游资金渠道,增强景区建设力度

扩大招商引资,鼓励各类资本投资旅游业。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以多种形式与其他单位、个人共同开办旅游企业。鼓励城镇和乡村居民依法从事旅游经营。大力支持杏花村、贾家庄、文湖、峪道河、栗家庄五大景区建设,力争投入达到13亿元。

五、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提升旅游产业档次

提升旅游信息化水平,加强与旅游专业网站、旅游类APP运营商等新媒体的深度合作,推动宣传手段系统化、多样化发展,加快“互联网+旅游”的迅速发展,增强汾阳旅游业吸引力和感召力,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旅游重点城市。

第三章 着力协调发展,平衡城乡发展结构

“十三五”期间,按照“人口集聚,企业集群,产业集中”的原则,着力统筹协调城乡镇区,形成分工合理、良性互动的平衡发展结构,实现城市和乡村、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加快中心城区建设,增强辐射带动功能

优化城市功能布局,规划形成“一带、两轴、四区”的市域城镇空间结构和“一环、两轴、两心、五组团”的中心城区空间结构,加大城市建设投入力度,切实巩固“五城同创”成果,提高城市品位和档次。到“十三五”末,市域总人口规模达到50万人,城镇人口达到32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4%;中心城区面积达到22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0万人。

一、优化中心城区设计,完善城市功能布局

规划布局“一带、两轴、四区”市域经济社会空间结构。“一带”,即杏花村--中心城区--阳城经济发展带。“两轴”,即307国道发展轴和222省道发展轴。“四区”,即中部城镇产业集聚区、东部平原农业区、北部山林生态区和西部煤铝资源利用区。

规划布局“一环、两轴、两心、五组团”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一环”,即由禹门河、董寺河沿线绿化带和高速公路生态隔离带形成的城市生态绿环。“两轴”,即汾酒大道--英雄路发展轴和文峰街发展轴。“两心”,即北部综合城市中心和南部综合城市中心。“五组团”,即老城组团、城北组团、城东组团、城西组团和城南组团。

二、加大城市建设力度,丰富城市综合功能

实施市政设施提升工程。实施富民路、文峰西街、胜利街东西段、永和大街、望阳路、新开路、滨河路、荣盛路、东二环北段等19项城区老旧道路改造工程。推进天然气管网扩大布局,建设主要街道再生水管线,对老旧道路雨污管网进行分流改造。

实施城市安居工程。集约用地、整合资源、集中建设、统筹分配,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保障性住房,切实解决城乡中低收入家庭和低保户住房困难问题,提高城乡居民住房水平,实现房地产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相关产业发展相协调。

实施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工程。立足城市集约发展,建立科学推进机制,发挥政策引导作用,突出中心城区片区开发,积极推进城中村、棚户区改造。通过村居改造,改善群众生活居住环境,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打造最适宜生活、最适宜发展的生态中心城市。

实施城乡环境提质工程。突出生态环保,完成北支退改造加固、南支退改造和董寺河南污水管网3项工程建设,启动城区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搞好城区和杏花两个污水处理厂运转,建设4座垃圾转运站。扩大集中供热面积,市区集中供热率达到85%以上,有效改善城乡空气质量。健全城市长效综合管理考核体系,开展城郊结合部、城中村、棚户区、老旧小区等环境薄弱地段的专项整治,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

三、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城市品位档次

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明确新增公共服务需求,把公共安全、消费安全、环境保护和基础教育的两端拉长,将基本医疗、养老、住房保障水平提升等纳入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提升城市创建水平,提高城市品位和档次。继续推进城区增绿扩绿、亮化美化工程,加强环境卫生、道路交通秩序整治,更加注重宜居环境改善、城区绿化、休闲广场建设、城市环境整治,提升园林城市创建水平,提高城市品位和档次。

培育城市文化,提高市民文明素养。发掘城市特色文化,彰显城市文化个性,建设文化名城。提炼城市文化精神,提高城乡居民文明素养,引导广大市民自觉参与道德实践、提升自身素质。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抓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创建活动,提高全市文明礼貌程度。

建设智慧汾阳,科学管理城市。按照城市建设的总体部署,以“数字汾阳”为基础,创新和改善城市管理方式,建设数据共享的智慧城市平台,提升城市公共管理、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城市管理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水平。

第二节 统筹协调园区建设,促进特色乡镇创建

“十三五”期间,以园区建设为抓手,发挥园区的带动、支撑和辐射功能,联动周边乡镇发展,促进特色乡镇建设。

一、统筹园区建设

(一)汾阳杏花村经济技术开发区

加快园区建设力度,推进一区多园化战略。加快已开工项目建设并尽快投产运营,加快新项目推进,保证园区产业结构完善合理,发展动力持续强劲。打造全国最大的清香型白酒研发基地、生产基地、交易基地、集散基地和全国著名酒文化传承中心,建设国家级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和国家级白酒检测中心,争取把杏花村经济技术开发区列为国家级和省级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专栏十五:“十三五”杏花村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区多园化战略

电子商务产业园

打造集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化于一体的电子商务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打造采供销等环节一体化、系统化、特色化、规范化的电子商务产业园。

白酒工业旅游园区

打造全国最大的清香型白酒生产、研发基地和集休闲、娱乐、度假为一体的白酒工业旅游园区。

生态农业采摘体验区

以建设北部边山绿化工程和南部湿地公园为契机,因地制宜大量种植杏树、核桃等经济林木和葡萄、玫瑰等助推酒业发展,建设农业生态采摘园,打造生态农业采摘体验区。

商贸物流产业园

依托汾阳火车站、青银高速等,实现规模采购、物流基地、仓储配送、客户管理、贸易服务等各板块一体化运作、协同化发展格局,同时发展仓储代销、现货交易、仓单质押、融资租赁、质押监管、信息共享等增值业务,打造商贸物流产业园。

推进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投资酒类营销、仓储物流、种植养殖、文化教育旅游及公共服务领域。完善汾阳杏花村经济技术开发区经销商总部基地工程,启动山西省汽运集团火车站物流园区项目,铺开24万吨酒糟饲料加工项目和生猪养殖项目,落实杏花村酿造学院项目及古杏花村遗址建设项目。争取“十三五”末,园区项目建设完成,投产投运。

推进产城融合发展。高标准建设杏花村酿造学院、镇级养老院、卫生院、初级中学等社会事业。安置全部失地农民,解决周边剩余劳动力,配套户籍制度、养老保险等改革措施,加大创业鼓励和就业扶持力度。科学规划,实现基础设施全面升级。

营建生态旅游园区。弘扬汾酒“地缸发酵,二清蒸馏”传统酿造工艺,构建“种植--沼气--发电--生产--养殖”循环生态系统,促进酒业绿色循环发展。以杏花村古遗址、汾酒博物馆和山西省酿酒博物馆、汾酒老作坊生产线等一批特色景点及太符观、贾家庄等周边景区为依托,打造白酒文化旅游区和晋商文明体验区,发展旅游产业,弘扬白酒文化。到“十三五”末,园区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利润突破50亿元,可支配收入大幅提高。

专栏十六:“十三五”汾阳市杏花村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建设项目

项   目

规划投资额(亿元)

保健酒项目

3.75

酿酒博物馆项目

1.5

杏花村遗址修复项目

6

多功能库、中外酒器具博物馆项目

1.2

杏花村酿造学院项目

5

杏花湿地公园及水库项目

2

火车站物流园区项目

3

杏花新区集中供暖工程项目

1.8

杏花供水工程项目

0.5

汾酒老作坊修复工程项目

1.2

杏花垃圾处理厂、排污管网工程项目

0.8

10公里货运公路及其余道路工程项目

0.8

24万吨酒糟饲料加工、2万头生猪养殖项目

6

杏花新区小学幼儿园项目

1.15

质量检验检测及会展中心项目

1.3

(二)阳城商贸物流经济开发区

以“城市新区”和“省级先进开发区”为目标,招商引资,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优势,发展新型材料等,将开发区建设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经济发展的新高地。

强化园区平台建设,增强产业承载能力。加大开发区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建设汾阳--石楼高速公路,形成由点到面的区域经济辐射特点,提高区域经济效应,提升承接大项目的能力。

强化招商引资,加速集群发展。促进本土化招商,鼓励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乡创业、投资发展,做好对他们的牵线搭桥和服务管理工作。推行开放式招商,把长三角地区、东部沿海作为招商重点区域。强化产业链招商,实现开发区对外招商新突破。引进加工贸易企业,形成加工、销售、物流“一条龙”产业链,提升园区活力。不断提高招商质量,着力优化引资结构,让外资生根、让内资生长,充分发挥市外资金和项目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创优投资环境,完善投资服务功能。继续落实项目审批“一站式”服务、“并联式”审批、首问负责、限时办结制度,为投资者和入驻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创优社会环境,让每一个项目都能得到群众的广泛支持。创优政务环境,全力兑现各项优惠政策。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强化引导服务功能,大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社会氛围。

到“十三五”末,开发区开发面积达到6平方公里,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五年基础设施及配套工程投资达到10亿元,努力把开发区打造成“城市新区”,成为产业集约发展基地、招商引资窗口、技术创新平台,初步建成具有竞争实力、充满活力、生态良好的和谐园区。

(三)废旧轮胎综合加工利用产业园区

巩固园区地位,推进协同发展。以橡胶综合利用为重点,推进“一园两区(阳城区、演武区)”建设,推进园区产业在轮胎翻新、再生胶生产、橡胶粉生产、热裂解等方面的发展,实现橡胶产业规模化、品牌化、环保化、效益化协同发展。巩固园区“华北地区最大废旧轮胎集散地和再生橡胶生产基地”地位。

建设废旧轮胎分检、配送、交易、再生中心。建设高品位、高技术含量、设施先进的国家级废旧轮胎分检中心,建设大型废旧轮胎仓储、物流配送中心,建设面向全国的橡胶再生资源产品展示、交易中心,使其成为橡胶产品销售与企业招商引资的窗口,提高废旧轮胎综合加工利用产业在全国废旧轮胎翻新与循环利用行业中的地位。

(四)三泉工业园区

努力提升装备水平,完善和推进“煤--焦--化--精细化工”和“煤--焦--电--热和建材”产业链建设。以招商引资为龙头,促进煤炭、钢铁、化工、机械等上下游企业与焦化企业联合重组。以延伸产业链为抓手,促进园区内企业间合作,引领焦化化工产业做大做强。立足现有焦化产能,控制盲目扩张,健全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的工作体系和服务体系。争取上级投资和支持,多种形式筹措资金,继续改善园区的基础设施。严格控制污染项目建设,促进企业环保设施升级换代,创建绿色环保园区。

专栏十七:“十三五”三泉工业园区主要规划指标

总体指标

园区工业总产值(亿元)

>200

工业增加值(亿元)

40

税金(亿元)

10

新增投资(亿元)

>100

新增就业岗位(个)

2000

环保指标

废水重复利用率(%)

>95

废气利用率(%)

>99

废渣处理率(%)

100

综合利用率(%)

>90

吨焦煤耗减少量(吨)

>0.1

(五)栗家庄食品工业园区

以促进农业产业化为契机,壮大园区内食品加工企业规模,做强食品加工品牌,招商引资,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将农副产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建成辐射全国的核桃集散地和出口加工贸易区。建立政府规划,企业建设,统一管理,多元投入的融资机制,对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

(六)肖家庄科技工业集中发展区

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以高新技术为导向,以现代制造业为主体,依托区域传统工业,引进先进技术,构建完善新型建材业、轻工电子、现代制造业三大板块,重点承接机械制造和相关配套产业,实现传统工业技术升级、区域产业配套协作,发展创意制造,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提高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找准发展方向,抓科技特色,引进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龙头企业。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发展,引导工业合理布局和科学发展,对现已铺开的项目抓紧推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园区的集聚效应,使项目落地。

二、创建特色乡镇

依托汾阳市人文历史、现代资源和区域特色,完善基础设施,加快产业和人口集聚,加快建设特色乡镇,使特色乡镇成为服务农村的中心。

打造以白酒生产、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为特色的杏花村镇、贾家庄镇、峪道河镇。将杏花村镇建设为全国最大的清香型白酒生产基地、市域内重要的综合型服务城镇,重点发展酿造工业、食品加工业,以及旅游服务、商贸物流等服务业。将贾家庄镇、峪道河镇建设为市域内重要的旅游服务基地和以旅游服务业、旅游产品加工及贸易、建材加工业为主要职能的旅游型城镇。

打造以煤、焦、化、电为主的工矿型三泉镇。将三泉镇建设为市域内重要的煤化工生产基地和商贸物流发展区,重点发展煤炭深加工、精细化工、煤化工等产业。

打造以商贸、物流为主的阳城乡。将阳城乡建设为市域内重要的工业集聚区和商贸物流区,重点发展商贸物流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适度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和煤产品加工业。

打造以橡胶资源综合利用为主的演武镇。将演武镇建设为汾阳、平遥、介休交界区域集贸中心和以再生橡胶利用产业、现代养殖业、商贸物流业和居住服务为主要职能的工贸型城镇。

打造以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工业为主的栗家庄乡。将栗家庄乡建设为市域内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及加工基地,重点发展食品加工业和农副产品物流产业。

打造以资源转型为特色的石庄镇、杨家庄镇。将石庄镇建设为市域内的重要煤炭储备基地,实现以煤炭及煤化工产业为主的区域经济的转型发展。将杨家庄镇建设为市域内重要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和以林果产品(核桃、杏仁、红枣)加工、生态养殖业为主要职能的农贸型城镇。

打造以农副产品生产为特色的肖家庄镇、冀村镇。将肖家庄镇建设为市域内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新兴的科技产业基地,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特色轻工业等产业。将冀村镇建设为汾阳、平遥、文水交界区域农副产品集贸中心和以农副产品生产、交通运输业和商贸物流业为主要职能的农贸型城镇。

三、建设美丽新农村

以农民安居工程为关键,以环境整治工程为重点,以宜居示范工程为方向,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质工程,大力推进美丽新农村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县乡公路改造和连通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村庄道路绿化、环村绿化、街巷绿化,庭院绿化和公共绿地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大力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推进农村集中式供水,提高自来水普及率。加快推进新农村电气化乡村建设,实现城乡各类用电同网同价,推进燃气管网向村镇延伸。

实施农村环境整治工程。以农村垃圾治理、污水治理为重点,兼顾农业废弃物污染治理,开展环境整治工作,实现垃圾统一收集、污水有序排放、村庄环境整洁。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建立农村清扫保洁和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因地制宜推行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系统;推进畜禽养殖区和居民生活区科学分离,发展规模化养殖,支持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标准化改造和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实施畜禽养殖粪便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治理。

完善农村公共服务。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加快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办好村小学和教学点,方便就近上学,到“十三五”末,实现农村孩子就近入园。深化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健全以市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完善重大疾病保险和救助制度,统筹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探索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健全以市级公益文化设施为龙头、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文化活动场所为基础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实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工程”,初步实现城乡文化建设标准化、服务均等化、发展一体化。

实施农民安居工程。把危房改造、扶贫攻坚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在采煤沉陷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常住人口较少的边远山区实施易地搬迁工程。改造农村困难家庭危房,通过新建、加固方式,引导农民建设安全、节能、舒适、美观的住房。到“十三五”末,解决现有农民安全居住问题。

实施宜居示范工程。鼓励支持示范村建设,打造绿化生态示范村、休闲旅游示范村、历史文化和特色文化示范村、工矿一体示范村等一批特色鲜明的美丽宜居示范村。发挥示范村典型引导作用,做到可推广、可复制,既中看、又中用。到“十三五”末,打造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3个,市级示范村10个,县级示范村10个。

第三节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均衡城乡公共设施

大力改善工业、商贸园区和乡镇的基础设施条件,实现路网、水网、电网、气网、信息网全覆盖,推进城乡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均等化。

一、完善基础交通网络

按照“突出干线、统筹城乡、完善路网、坚持标准、效益优先”原则推进基础交通网络建设,实现公路主骨架达到出口高速,干线快速,县乡公路畅通,村村通油(水泥)路,形成公铁联运、干支联网、纵横交叉、内通外畅的交通网络。到“十三五”末,全市通车里程达到120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4.34公里,一级公路50公里,二级公路153公里,三、四级公路929公里。实现市域半小时,太原、晋中一小时经济圈的快速通道,再造区位优势。

(一)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

农村公路建设。对全市442.7公里“通返不通”的通村公路进行路面改造。实施11个撤并建制村(自然村)计33.2公里通油(水泥)路工程,对路面损毁严重的已通自然村实施路面改造,实现村村通油(水泥)路。对137.79公里县公路进行改造,全市县公路50%达到三级以上标准。对246.93公里乡公路进行改造,有条件的乡争取改造为三级公路。对73.74公里路面不达3.5米的村公路进行拓宽改造,对77.7公里农村联网公路进行改造。继续实施村通公路“完善提质”工程,加大力度完成改造里程200公里。实施县、乡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改建农、林、牧专用公路为三级以上标准。改造农村公路上19座剩余危桥达到三类以上标准。

农村公路养护。落实农村公路养护责任主体,建立健全“县道县养,乡道乡养,村道村养”的养护管理机制,并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和考核体系。按照县、乡、村公路每年每公里分别补助1万元、7000元、5000元的标准,将养护资金列入财政年度预算,建立长期稳定的养护资金渠道,实现农村公路“有路必养”。

(二)高速公路连接线建设

建设高速公路15.8公里,其中一级公路4公里,二级公路11.8公里,投资约24860万元。

汾阳口连接线。汾阳口连接线A:一级公路标准,起点为汾阳口,向南经堡城寺村西,沿青银高速公路东侧,跨禹门河,与市区西北环(绕城)道路相接,终点为冯家庄。汾阳口连接线B:二级公路标准,起点为汾阳口,向东经贾家庄村南,经何家庄村北,接新国道307线,终点为宣柴堡村。

汾孝东口连接线。汾孝东口连接线A:二级公路标准,起点为汾孝东口,向东沿东大王村北侧,绕该村村东,利用旧路1.8公里,跨磁窑河,进入介休,终点为万户堡。汾孝东口连接线B:二级公路标准,起点为汾孝东口,向东沿东大王村西侧,经北小堡,利用冀孝线约1公里,进入孝义市,终点为南小堡村。

杏花口连接线。一级公路标准,起点为杏花口,向东跨现在国道307线,利用已建成的风情一条街(六十八米大道735米),延伸续建约1公里,与国道307线汾阳过境段公路改线工程相接,终点为新国道307线。

(三)重点项目建设

统筹推进国道307线汾阳过境段公路改线工程、省道汾屯线北关园至古贤村段公路改线工程、文湖景区旅游公路建设工程、上林舍生态旅游景区公路建设工程、汾酒厂工业旅游景区公路建设工程、贾家庄和峪道河旅游景区公路建设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以及汾平连接线、冀孝线和庄李线升级省道,汾阳--石楼高速公路和园区公路等项目建设。

专栏十八:“十三五”汾阳市交通运输规划重点建设项目

项目名称

规划里程

(公里)

规划总投资

(万元)

项目概况

国道307线汾阳过境段公路改线工程

27.13

75559.24

起点为杏花村镇官道村,与307国道K644+200处相接,终点为栗家庄乡河北村,与307国道K667+100处相接,一级公路标准,设计行车速度80km/h。

省道汾屯线北关园至古贤村段

公路改线工程

5.26

3956.97

起点位于汾阳市城北环形交叉处,接国道307线,沿禹门河南岸布线,经古贤村东,顺接省道汾屯线K3+850处,终点为古贤村,二级公路标准,路基宽12米,双向两车道,设计行车速度为60km/h。

文湖景区旅游

公路建设工程

7.06

2969.98

由主线和支线两部分组成,主线起点与汾平线K3+500处相接,终点与汾平高速G307连接线K16+300处相接,长4.131公里;支线起点与汾平高速G307连接线K12+500处相接,终点与主线K1+690处相接,长2.932公里;路基宽度10米,沥青砼路面。

上林舍生态旅游景区公路建设

工程

24

5000

起点位于栗家庄村,经河堤、张家堡、安家庄、上林舍村,终点位于北杨家庄,三级公路标准。

汾酒厂工业旅游景区公路建设工程

3.5

1500

起点位于上庙村,经东堡、西堡村,终点位于汾酒厂酒都宾馆,二级公路标准。

贾家庄和峪道河旅游景区公路

建设工程

23.3

4200

包括三级公路19.3公里和四级公路4公里,起点位于汾平高速G307连接线K5+800处,经西陈家庄、贾家庄、前庄化、田褚、水泉、王盛庄、金庄,终点为峪道河神头。

(四)城市客运管理

依据国家发展公共客运政策,积极推进汾阳城市客运事业,突出城市公共交通的公益属性,保障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多种形式的大容量公交工具,合理布局,建设综合交通枢纽,优化换乘中心功能,提高站点覆盖率,提升公交出行分担比例,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体地位。

“十三五”期间,开通汾阳--孝义城际公交车,方便汾孝路沿途村庄群众的出行。建设充电桩项目,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促进公交行业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实现公交行业健康、稳定发展。投资公共自行车项目,方便市民出行,推动节能减排,构建绿色交通。

(五)路政管理

以“维护路产路权、确保公路畅通”为中心,支持省市交通路政管理工作,提高公路路政管理服务水平。坚持突出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思路和改进工作方式,以智慧路政建设为抓手,大力提升路政管理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六)运政管理

建设货物多功能物流园区。建立移动互联网+综合运输式的城乡物流配送中心。建立客运站多种方式联网售票机制。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建立维修业源头追溯体系及维修技术信息公开机制。推进货运源头科技治超。

二、优化城乡水网体系

按照“饮水安全、节约用水、促进生产”原则,加快城乡水网体系建设,形成覆盖全市重点保障区域的供水体系。

(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规划实施集中式供水工程27处,改善分散式供水工程13处,新凿岩溶深井3眼,新建农村饮水水质检测中心1处,配套消毒设施20套,解决27村、2.0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在集中供水管网辐射范围内的村庄,通过延伸供水管网,扩大供水规模,提高供水标准和自来水普及率;通过实施建设调节水池、铺设管道实现自来水入户,保障人畜饮水安全。

(二)外供水工程

永田渠引水工程。完善引文入川复线工程,完成永田渠引水工程24.7公里,配套引水支线、泵站、管道等,由永田渠八里坟取水送至汾阳城区,解决杏花村经济技术开发区、禹门河城区段生态蓄水工程和橡胶工业园区用水需求。

黄河引水工程。完成中部引黄汾阳供水网络配套工程,汾阳引黄干线24.5公里,虢虞河引水支线20.7公里,阳城河引水支线21.7公里,董寺河引水支线4.3公里,禹门河引水支线6公里,解决文峪河流域特大干旱年基本需水需求,同时配套“小水网”供水工程,缓解远期供水矛盾。

(三)水库工程

新建北榆苑、花枝、水泉、杏花村、河北水库5座,加固南马庄水库1座,新增库容2267.28万立方米。将原文侯水库与阳城河主河道分开,避免洪水对其侵袭和泥沙淤积,并改造为大水网的调蓄池。

专栏十九:“十三五”汾阳市水库工程规划项目

项目名称

工程措施

调 蓄 范 围

北榆苑水库

新建

虢义河供水区、阳城河供水区和禹门河供水区的农业用水,以及三泉工业园区和中小型企业园区的工业用水

花枝水库

新建

董寺河供水区的农业用水

水泉水库

新建

峪道河流域的农业、工业用水

杏花村水库

新建

安上河流域的农业、工业用水

河北水库

北支河道拓宽,南支河道封闭建设旁引水库

阳城商贸物流经济开发区的生活用水、废旧轮胎综合加工利用产业园区和文峰工业园区的工业用水

南马庄水库

除险加固

提高防洪标准和水库兴利库容

(四)环城水系建设工程

以天然河道和输水管道为通道,构建城区环城水系(禹门河和董寺河环城水系)的供水网体系,实现供水体系由点到面、由面到网,从基本保障型向安全保证型跨越。

(五)河道整治、沟道治理和水保治理工程

完成禹门河、董寺河城区段、峪道河下游段、虢虞河、阳城河、向阳河、三泉河、文峪河、磁窑河汾阳段9条60余公里河道整治。完成林业沟、黄沙沟、干涧沟、脖子沟4条10余公里沟道综合治理。完成水保综合治理面积30平方公里,修建小型淤地坝80座,谷坊110座,水窖20眼。

三、加快电力设施建设

按照“服务重点、保障生活、提高质量”原则,完善区域电网建设,加快推进干线输变电工程建设,改造城乡中低压电网,提升供电能力和可靠性。

实施输变电建设和线路改造工程。新建冀村220kV变电站1座,新建、扩建110kV变电站3座,新建、改造110kV线路工程6个,改造35kV线路工程1个,新建、改造10kV线路工程26个,改造低压台区工程332个,完成投资5.5亿元。

大力发展新兴电力支柱产业。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进一步优化电源电网结构。扶持山西国峰2×1000MW坑口发电项目,完成投资85亿元;华电山西能源100MW风电项目,完成投资8.5亿元。大力推进新能源电厂建设,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措施,建立有效运行机制,保证电力生产与建设顺利进行。

四、加快推进“气化汾阳”建设

按照“安全高效、监管到位、科学使用”原则,完善输气管线网络,提高居民燃气化率,加快推进“气化汾阳”建设,实现重点乡镇天然气管网全覆盖。到“十三五”末,建成区燃气普及率达到92%以上。

完善输气管线网络,提高居民燃气使用率。以市场为导向,建设7座LNG加气站点和261公里高中低天然气管网,加快天然气管网系统建设,推进燃气管网向村镇延伸,加大天然气、煤层气、焦炉煤气、煤制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多种供气方式协调发展的格局。

实施节约替代和提高能效工程。按照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原则,实施以气替油工程。严格遵循天然气利用顺序,鼓励应用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淘汰天然气利用落后产能。

五、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

按照“大容量、高速率、全覆盖”原则,加速“三网融合”和“两化融合”,推进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光纤传输网络和无线宽带网络城乡全覆盖,加快推进乡村宽带网络覆盖,行政村光纤到村,大幅提升农村家庭宽带普及率,积极发展互联网经济,促进经济集聚发展。

全面推进“三网融合”。推进“三网融合”建设,大力发展4G业务,全面提高互联网网速以及应用的普及率、覆盖率。到“十三五”末,力争实现4G用户38.8万户。

大力推进“两化融合”。把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作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任务,以“两化融合”为切入点,配套建设3-5个“两化融合”工业项目,总投资比“十二五”平均递增10%,培育典型示范企业,带动工业企业科学发展。

推进乡村宽带网络覆盖。加快乡村宽带网络设施建设,支持各运营商扩展宽带覆盖范围,提高单个运营商行政村宽带覆盖率,推进乡村宽带覆盖多渠道化,提高行政村宽带覆盖率和农村宽带渗透率,建设“宽带乡村”。

积极发展互联网经济。大力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产业发展,催生更多的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互联网平台经济,鼓励企业利用互联网平台拓展市场空间、提升竞争能力。推进发展载体建设,形成互联网经济集聚发展态势。

第四节 协调建设精神文明,着力塑造汾阳精神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推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发展,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着力塑造“崇文厚德,创新敬业”的汾阳精神。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道路、中国梦宣传教育工作,强化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强化舆论引导,把握正确宣传导向,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思想道德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系列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

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为目标,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夯实文化名市基础。

进行公共文体设施建设。按照“资源共享、合理布局”原则,到“十三五”末,完成13项列入吕梁发展综合规划的文化事业项目,建成以市级公共文体设施为龙头,乡镇、街道公共文体设施为骨干,村、社区文体设施为基础,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体设施服务网络,创建一批省级文化强镇(街道)、文化示范村(社区)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镇,完善11个乡镇和5个街道文体活动中心,建设262个行政村和38个社区文体活动中心。

专栏二十:“十三五”汾阳市文化事业规划项目

列入吕梁市“发展综合规划建设项目和社会项目”的文化事业项目

项目名称

建设地址

建设规模

人民剧院

禹门河

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主要是大型会议、文艺演出、电影放映等

美术馆

南薰街道

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主要是储存库、大展厅、办公设施等

文化综合大楼

禹门河

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主要是展厅、各类培训厅、多功能演艺厅等

文化馆改建

文峰路24号

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主要是展厅、各类培训厅、多功能演艺厅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

禹门河

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主要是综合传习基地、展览厅、会展厅等

图书馆综合改造、设备购置

西大街7号

主要是购置中央空调、电梯、补充图书、电子阅览设备等

图书馆扩建、装修

西大街7号

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增加阅览室面积

演艺公司

建昌社区

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主要是小型剧院、培训基地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基地改造、维修

盘龙街280号

主要是基地改造、维修和设备购置等

文峰街道文化站

建昌社区

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主要是阅览室、培训室、多功能等

太和桥街道文化站

太和桥街道

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主要是阅览室、培训室、多功能等

南薰街道文化站

赵家庄社区

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主要是阅览室、培训室、多功能等

辰北街道文化站

北廓社区

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主要是阅览室、培训室、多功能等

列入规划工程及活动项目

项目名称

建设地址

建设规模

体育馆


包含看台坐席2000-3000座、比赛场地、热身场地和运动员用房、媒体用房、技术设备用房、安保用房等辅助用房

体育场改造

体育场内

建设体操馆、羽毛球馆等培训场馆

全民健身活动中心

市委党校院内

占地面积8676平方米(合14.66亩),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

2-3个社区多功能体育场馆


100㎡的健身房、500㎡的活动场地、300座的看台,网笼足球场、灯光篮球场及10万元的健身器材等

3-5个乡镇综合体育活动中心


100㎡的健身房、500㎡的活动场地、300座的看台,网笼足球场、灯光篮球场及10万元的健身器材等

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

各行政村

全覆盖

文化大篷车惠民演出活动

各行政村

全覆盖(每年下乡惠民演出100场,达到每三年在全市行政村巡演一次的目标)

活力汾阳﹒百姓大舞台

城市广场

全年举办8-12场

全民健身活动

各行政村

全覆盖(与农村文化活动相结合,积极倡导全民技术活动,对农村体育活动进行指导)

完善乡村舞台

各行政村

10个数字影厅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大力实施“数字化网络书屋”、“公共电子阅览室”、“现代化数字文化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工程和文化惠民工程,完成市、乡、村三级公共电子阅览室覆盖任务,做好非遗展馆等设施的设计与建设,推动“三网融合”高清互动电视和数据宽带全业务建设,构建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格局。合理布局体育场所,创建文化、体育、健康宣传长廊。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电影数字化发行放映网络。

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以有效保护为前提,加强文化遗产工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更多的传承载体、传播渠道和传习人群。

完成可移动文物普查。完成新增文物电脑录入,验证、补充和验收已录入资料,保质量完成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

加强文物修缮保护力度。修缮保护文峰塔、太符观、虞城五岳庙、宋金古墓、柏草坡龙天土地庙、平陆法云寺、堡城寺龙王庙和石盘山玄天上帝庙古建群落及其文物,创新推进县(市)保单位的民间认领,争取更多的民间资金,对文物进行修缮、保护。

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加强基本建设中的地下文物管理,保护文物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加强保护单位的管理,至少公布两批约20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争取新增一批国保、省保单位。做好史志、档案工作,全部市县级以上文保单位均要建立健全档案、设立文保标志、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加大对文物保护的投资力度,实现用地方财政资金维修文物保护单位目标。

开展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巩固三泉镇乡村文化记忆工程省级试点工作,工作面扩大到栗家庄乡、峪道河镇和部分重点村,建立完善长效机制并在全市推广实施,使“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在普遍推开,进入常态化建设和管理;每个乡镇和文化特色村、重点村都有图文并茂、音像画具备的文化记忆记述载体,依托乡镇文化站和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加以展示;全市有全面生动、详实准确的历史文化资料和乡村文化记忆工程数据库,实现省市和市乡村共建共享。

恢复鼓锋知名品牌。振兴汾阳戏曲,推广《打金枝》剧目,通过汾阳王酒业、汾阳王府与市文化局联手,打造名酒、名企与名剧,传播和谐文化,体现家国情怀,构建文明社会,使“汾阳王”成为汾阳市的一张靓丽名片。健全晋剧艺术保护传承工作体系,完善文艺院团发展体制机制,提升文艺院团服务群众的综合能力,打造一批晋剧精品剧目。健全学校教育与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传习相结合的戏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戏剧学校,培养专业戏剧人才。

四、增强档案利用服务能力

全面实施“以人为本、服务先行、安全第一”战略,持续推进档案资源体系、档案利用体系和安全体系建设,切实增强档案的综合发展能力,“十三五”期间将汾阳市档案馆建成国家二级档案馆。依法加大档案接收力度,市馆馆藏总量2020年实现比2010年年翻一翻目标。进一步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进程,全面提升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拓展档案馆服务功能,多形式举办档案展览与陈列,真正把档案馆建成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利用中心、政府信息查阅中心和电子文件接收中心“五位一体”的公共档案馆。

第四章 注重绿色发展,着力建设美丽汾阳

树立绿色、循环和低碳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并重,优化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构建绿色低碳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美丽汾阳。

第一节 以绿色理念为引领,打造绿色格局

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发展、工业开发、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格局,改善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巩固省级争创国家级园林城市。

一、推进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

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强化环保法规和环保标准硬约束,统一协调重大建设项目布局,降低能源消耗量和污染物产排量。细化工业园区、农产品主产区、城镇发展区、生态保护区,明确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完善国土空间用途管理制度,强化对区域空间的指导和管控,形成各有侧重的发展空间布局。

二、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体系

健全财政、投资、产业、土地、农业、环境等配套政策,针对不同主体功能区实施差别化支持政策,引导各类主体功能区建设。以乡镇行政区为单元,建立由空间规划、用途管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差异化绩效等构成的空间治理体系。

三、构筑有效的生态安全保障

大力实施绿化造林工程。以持续增加森林植被、改善防护功能、增强生态效益为目标,做好欧投行林业项目为主的荒山绿化工作,完成造林任务3605公顷,完成国家、省六大造林工程为主的林业建设项目,森林覆盖率达到27%。建设城市防护林带,建设2--3条国、省道,8--10个重点村农田林网。抓好汾平公路、汾介公路、韩石线、汾平高速引线、307国道、340省道为主的通道绿化新建、改建工作,形成环抱城市的绿色屏障,把汾阳打造成“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绿色宜居城市。

推进农田质量建设。确保全市70万亩耕地红线不动摇,实现总量动态平衡。狠抓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坚持土地复垦和土地整理,改造中低产田,提高耕地利用率。推广农作物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以及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三基本资源化利用。启动文湖景区生态湿地135亩、杏花湿地公园2001亩项目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以石盘山景区、文湖景区、峪道河镇白虎岭、凤凰山生态庄园等为重点,突出地域特色,建设一批重点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做好森林资源保护工作。以森林防火为重点,强化森林火灾预防、扑救、保障三大体系建设。在重点防护林区,逐年建设10个森林巡查管护站、5个森林防火应急物资储备库。加强森林公安队伍建设,锻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硬,兼具宣传保护森林资源与惩治涉林犯罪职能的多功能护林队伍。

第二节 以低碳循环为导向,提升绿色实力

实施区域大循环战略,把循环经济理念融入工业、农业、服务业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推进循环型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积极参与绿色循环低碳县创建工程,争创国家级绿色生态示范城区。

一、努力促进低碳发展

严格控制碳排放总量。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坚持走“绿色环保、清洁生产、和谐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严格执行国家环保节能法律法规,推行“强化管理上高度,节能环保加速度,污染减排增强度,生态保护大力度”的绿色管理制度。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实现资源采出最大化、“三废”排除减量化、废弃资源再生化、绿色环保生态化。坚持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共同推进原则,严格环境准入制度。

严格管控高耗能行业。严把项目能评关,未进行节能审查或未能通过节能审查的项目一律不得审批、不得开工。严把环保关,环评通不过的项目一律不得实施,坚决落实项目建设“三同时”制度。严把项目验收关,加大对重点耗能企业、重点耗水企业和重点污染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力度。鼓励企业改造落后生产工艺,淘汰落后设备,减少污染物产生。引导企业运用节能、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减少单位产品能耗,提高原材料利用率,提高“三废”处理技术水平,确保产业健康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到202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5年下降45%。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加大循环工业建设。发展煤焦产业循环经济,提升现有机焦企业全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延伸产业链,实现资源综合利用。以煤电深度融合、煤电化一体发展为路径,支持企业提升循环化水平,构建循环经济联合体。实行垃圾分类回收,推进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进煤矸石、矿渣等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

大力发展循环农业。采用合适的技术模式,促进循环农业发展方式形成。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推动秸秆、畜禽粪便、废旧农用薄膜的资源化利用。

推进试点和示范企业建设。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和示范企业建设,整合物流、交通流、技术流、资金流综合资源,强化招商引资,加速集聚发展,建立循环化改造典型模式。

三、加强循环经济研究

支持对环境无害化技术及相关技术和管理方法的研究。资助绿色团体、慈善机构、学术机构、社区组织、业主委员会等社会团体,开展有关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宣传教育、学术研究及有关活动。

第三节 以节约高效为目标,提高综合效益

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扩大节能环保产业规模和提升节能环保产业整体实力为目标,发挥政府推进节能的主导作用、企业和公众节能的主体作用、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增强节能环保产业核心竞争力,把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成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新的支柱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提升全社会节约水平

强化资源消耗管理。强化全过程管理,大幅降低资源消耗,提升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开展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严格执行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节能评价考核制度,加强对高耗能企业的节能指标监测,突出抓好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节能工作。杜绝私挖乱采,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

实施工业能效提升计划。在重点能耗行业全面推行能效对标,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加强化工、建材等行业的原材料管理,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分类整合,构建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积极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实施节能技术研发推广、节能技术改造、节能产品推广等节能工程。

树立节俭节约风尚。倡导合理消费,力戒奢侈浪费,在生产、流通、仓储、消费各环节落实节约措施,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牢固树立节约意识,建设节约型政府。

二、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

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以“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为原则,严格落实节约用地制度。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拆旧建新,将低效利用的拆旧区复垦为耕地,置换指标用于新区项目建设。正确处理耕地保护与满足建设用地需求的关系,控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土地用途管制,确保全市耕地和基本农田不减少。保护基本农田,对确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实行重点保护。提高耕地质量,从单纯注重数量保护向数量质量保护并重转变。集并村庄,适度开发宜农未利用土地,开展农田整理。落实耕地占补平衡,以城市建设和重大项目建设为重点,推进土地集约利用。

遏制违规违法用地。有计划、有步骤地支持重点工程建设和推进城市拆迁改造,坚决制止越层越界开采和私挖滥采等违法行为。依法提供用地保障,提供优质服务。完成农村土地调查确权登记工作,落实职责,推进不动产登记工作。

三、加强用水量控制与管理

发展现代旱作节水农业。强化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抓好文峪河大中型灌区和峪道河等重点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推广高科技节水技术,发展喷灌、滴灌、管灌等节水灌溉技术,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5。倡导“一水多用”,发挥水资源的多功能特性。开展节水宣传教育,增强群众节水意识。完成末级渠系节水改造753公里,埋设管道451公里,改善灌溉面积25.2万亩。发展喷、滴灌3.1万亩,管灌9.5万亩,新增和改善灌溉高效节水面积12.6万亩。

加强城市生活供用水管理。合理调节水价,发挥经济杠杆在节水中的作用。加强用水管理,完善用水计量,足额征收水费。降低耗水量大、效益低的工业企业取用水指标。推行节水器具的安装使用,实施分质供水,提高水利用率。加大水资源管理宣传力度,使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市管网漏损率降到10%以下。

推进高耗水行业节约用水。鼓励发展高科技、高产出、低耗水行业,限制发展高耗水工业项目。在工业生产上加大工业废污水处理的资金投入,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鼓励酿酒企业技术改造,由水冷却向风冷却改进,排中水向零排放迈进。鼓励焦化行业由湿熄焦向干熄焦转化,利用余热,节约用水。

到“十三五”末,全市重点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指标、新增主要能耗设备能源效率总体达到或接近省内先进水平,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比较完善的节能管理体系。

第四节 以治理保护为手段,确保增绿减排

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采用多种治理保护措施,推进多污染物综合防治和环境治理,完成大气、水、土壤三大污染防治任务。

一、控制和治理大气污染

做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工作,以整治演武村刺激性气味为重点,开展“两高”行业脱硫、脱硝、除尘、脱氮改造,严格淘汰落后产能。加快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加大城中村、城边村燃煤烟尘、道路扬尘、秸秆焚烧以及城市建筑工地、汽车尾气等污染治理力度。城市建成区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5%,城市建成区天然气普及率达到92%。

二、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

加大水土保持治理力度。实施一批水土保持治理、淤地坝建设、河道整治、沟道综合治理项目。继续在土石山区执行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推进黄土丘陵阶地区原有梯田及小泉小水改造。在工矿区积极践行“一矿治一沟”、“一企治一片”的水土保持治理模式,做到以点带面,带动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引导利用民间资本参与水保生态建设,增加植被覆盖,减少水土流失,构建人水和谐的水生态系统。

增强水源地保护力度。科学核定水域纳污能力,依法限制排污。加强对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和监测,加强文峪河、峪道河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严格把好文峪河入口第一关。合理划定水源保护区范围,并明确分级,制定相应的对策和保护管理措施。禁止在保护区开山炸石或兴建有污染的工矿企业,不得在保护区外延3公里范围内开采岩溶水井。禁止在泉源上游补给区伐木、毁林,并分年度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严禁在水源地界及水源上游倒弃物、废渣,避免岩溶水污染。加强供水水源地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提高供水安全意识,严控供水事故发生。配套建设供水水源地安全防范监控设施,严密监视周边环境,发现隐患及时处理。规范开展供水水源地出厂水的水质监测,确保供水安全。

三、提高污水处理回用效果

提高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加大工业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力度,鼓励村镇修建污水处理设施,解决小河小沟城市水体黑臭问题,实现地表水提质达标。引入新技术、新方法,改造现有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深度处理能力。完善城区和杏花村污水处理厂有效运作,日污水处理能力新增6万立方米,日生产中水4.8万立方米,中水水质符合杂用水标准。实现城乡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和稳定运行。

推广污水处理回用。完善再生水利用设施,鼓励回用达到标准的再生水,回用于农、林、牧、渔业生产,或城市洗车、冲厕、消防、喷泉、绿化、道路洒水等低质杂用,或保证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以及生态景观等需要。围绕农村供水、农村卫生、健康教育,采取安全供水和生活污水排放处理相结合的措施。积极推进各种新建住房安装中水利用设施,2018年起新建公共建筑超过2万平米的必须安装中水设施。

四、强化土壤污染治理

严格控制工业固废、建筑垃圾占地,严防污水灌溉,推进废地膜回收利用,减少化肥和农药用量。坚持环境治理城乡并重,鼓励乡镇建设垃圾处理厂、中转站、运转站,提升垃圾处理无害化水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5%,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率达到10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垃圾处理率达到85%,规模化养殖粪便处理综合利用率达到70%。农村生活垃圾做到及时清运、分类处理,城镇垃圾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和稳定运行。

第五章 紧抓开放发展,努力实现合作共赢

以建设开放大市为目标,全方位对外开放,优化对外开放环境,构筑开放展示平台,创新开放发展思路,拓展开放发展路径,精准发力,形成深度融合互利合作新格局,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动力。

第一节 优化对外开放环境,增强招商引资支撑

一、完善招商引资服务机制

招商引资是汾阳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是加快转型跨越、绿色崛起的必由之路。规范项目行政许可和审批机制,优化服务流程,提高行政效能,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认真落实市级领导包联重点企业责任制,从项目签约、落地、开工、建设到投产全程负责,协调解决项目审批、资金、用地、拆迁、运输、原材料等环节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强化行政问责制,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服务承诺制,进一步提高干部服务能力。完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绩效考核,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二、加大招商引资扶持力度

支持支柱产业和十大新兴产业发展,对引入的高科技、高附加值、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农副产品加工、现代服务业等相关转型项目和新兴产业实行财政扶持政策。落实扶持外来投资企业发展政策,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突出抓好省政府减轻负担“60条”和汾阳出台的相关政策,多措并举减轻企业负担,增强吸引力。设立人才资源开发基金,用于人才资源开发费用。落实优秀人才在汾阳的户籍、工作关系、社会保险、子女工作、入学,以及优秀人才的生活补助、奖励和有关待遇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三、营造招商引资社会氛围

营造开放透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稳定有序的经营环境,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积极性,在全社会形成亲商、安商、容商、富商的良好环境氛围,吸引更多国内外客商来汾阳投资兴业。深入开展“迎老乡、邀客商、兴汾阳”活动,邀请汾阳籍在外人士回乡共话汾阳发展,使一批外来企业落地生根入驻汾阳,助推转型发展。

第二节 构筑开放展示平台,强化对外交流机制

一、搭建项目推介平台

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平台。依托“一带六园”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平台和招商引资项目信息平台,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和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等重大历史机遇,发挥平台作用,展示和吸纳特色招商引资项目。

推介招商引资优势项目。积极推介一批好项目、大项目,争取一批国家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补贴项目,融入太原都市圈、主动对接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突出文化旅游、健康养老、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食品医药、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引入科技含量高、节能环保、惠及民生的转型项目和新兴产业项目。依托橡胶、机械、网架、文化、旅游等产业,扶持现有企业壮大规模、提升水平,推出一批新项目、好项目,形成合作发展态势。

二、搭建产品推销平台

挂靠国内外大型专业网站等信息平台,建立推销、推介汾阳市农副产品、酒类产品、特色食品的特色产品交易平台。利用汾州核桃交易平台,筹建杏花村白酒交易平台,打造与专业化生产相配套的富民产业产品交易平台。挖掘培育汾阳市“一村一品”优势产品,积极开发酒类、核桃、山药、小米等地方特色名优产品,发挥品牌效应,依托交易平台形成汾阳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新业态。

三、搭建信息交流平台

以“互联网+”为抓手,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支持“互联网+”的各类创新,推动开放型经济与互联网嫁接,开发矿产资源管理、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林业资源管理和公众服务等应用示范系统。建设旅游文化对外交流平台,“走出去,引进来”,吸引资金投资开发旅游业,展示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精髓,扩大汾阳文化的知名度。建设快速、便捷、安全的外向型交流网络,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发挥公共服务平台在对外交往中的作用,促进工业互联网、农业农村信息化、能源互联网、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电子商务等健康发展。

第三节 创新开放发展思路,提升招才引资水平

一、推动政策招商向产业招商转变

针对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和培育引进新兴产业的要求,促动政策招商向产业招商转变,优惠政策激励向产业优势驱动转变,切实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惠及民生的文化旅游、装备制造、节能环保、食品医药、现代服务业等新型产业项目。

二、推动多元招商向精准招商转变

明确方向,收集信息,研究市场,准确把握商机,开展精准有效对接,把企业对投资环境、服务、效率和布局规划等方面的要求与政府在产业延伸、市场竞争、企业贡献等方面的政策紧密结合,实现多元招商向精准招商的转变。

三、推动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大力鼓励股权转让、以商招商和中介招商。加强中介机构管理,发挥中介机构作用,提高招商引资项目合作成功率,实现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

四、推动高薪吸引向股权激励转变

鼓励企业通过专利入股、技术入股或管理者股票期权制度等激励方式,吸引高级管理与技术人才共同创业。增强对高级人才的吸引力,促进其行为长期化。

五、推动招聘经理人向招聘精英团队转变

主动与人才市场、人才公司对接,注重招聘善于学习、富有创新精神和具有凝聚力的精英团队。由招聘经理人向招聘精英团队转变,降低薪酬人力成本和激励资金成本。

第四节 拓展开放合作路径,实现区域互利共赢

一、积极承接优势产业

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政策及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战略,积极参与“黄河几字湾”战略腹地经济区建设,大力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挥各类产业园区承载作用,承接京津冀地区新材料、节能环保、高新技术等疏解产业,加强“研发创新--创新成果产业化”合作。实施“招大引强”战略,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落户汾阳,引导资本更多地投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为产业转型升级拓展新空间。

二、扩大区域交流合作

加大具有竞争优势的园艺产品和特色产品出口力度,扶持一批产业化经营的出口企业,发挥龙头作用和辐射作用。引进有实力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营销企业到汾阳投资建基地、办加工厂,从事农产品经营。参加区域性、全国性农产品推介活动,大力宣传推介优势农产品,提升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努力开拓国际市场,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扩大与周边地区交流合作,加大面向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招商及产业承接力度,推进全方位、立体式对外开放。

三、创新交流合作模式

完善对外开放布局,创新交流合作模式,建立交流合作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区域协同发展效应。推进双向开放,促进市内市外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大力开展“以商招商、以企引企、借产业优势、引企业进驻”的招商活动,主动牵引上下游合作伙伴来汾投资。深化人文经贸交流,加强与太原都市圈在旅游、文化、生态、科技、教育、卫生等领域的合作交流,推动建立以经贸交流为主的全方位合作机制。

第六章 坚持共享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以提升人的发展能力为宗旨,坚持富民与强市相统一,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原则,全面提高教育、医疗卫生水平,发展科技事业,实现扶贫脱困,切实保障基本民生,不断提升人民福祉。

第一节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实现教育公平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按照吕梁市“做优义务教育,做实高中教育,做强职业教育,做大高等教育”的发展思路,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教育基础设施投入,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

一、完善现代教育体系

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建立科学完备的幼儿保教质量体系,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倾向,大力开展优质幼儿园结对帮扶工作,建立覆盖城乡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达到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县标准。推进集团化办学和联片教研活动,以强带弱,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素质教育,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提高义务教育保障水平。逐渐增配教育装备,解决62个教学点教育装备配备不足问题。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以内涵发展为导向,鼓励各校发挥自身优势,办出各自特色,满足高中学生多样化需求,提高办学质量。参照上级政策,除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政策外,其余学生适当提高普高收费标准。逐步将普通高中办学公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各级财政拨款机制,补充普高办学经费,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保障普高正常运行、健康发展。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政府推动、市场导向、校企合作、特色办学为原则,制定鼓励支持政策,坚持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形成多元化职业教育发展格局,深化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特别是加快市职教中心标准化建设,努力通过省政府教育督导室验收并投入使用。

积极支持高等教育发展。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加强院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创新,有效利用人力和资源,形成合力。大力支持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和汾阳师范改善教学环境、扩大教学规模和提升教育水平。鼓励和支持外地优秀学校来汾设立分院分校,积极争取外来投资或支持汾酒集团与高等院校合作创办酿酒职业技术学院。

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坚持和加强党对民办学校的领导,设立民办学校做到党的建设同步谋划、党的组织同步设置、党的工作同步开展,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关心支持特殊教育。加大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和无障碍设施建设力度,为每一个残障少年儿童提供合适的、个性化的教育。

实施“互联网+教育”。加强“优质资源班班通”建设,开通汾阳教育网站,建设教育教学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探索实施“互联网+”教育发展战略,全面提升我市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

推进继续教育发展。构建县乡村(社区)三级教育网络,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逐步形成政府统筹管理、用人单位自主、个人自觉参与的继续教育格局,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大师资引进力度,建立招录补充教师长效机制,改善教师队伍结构现状。公开招录一批中小学幼儿教师,落实好免费师范生回生源地免费就业政策,招录更多的硕博研究生任教,出台高学历教师鼓励政策。严格落实农村教师支持计划,实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区域交流制度和城镇教师农村支教制度。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邀请各地优秀教师来汾阳进行教育指导,继续派教师到教育质量高的学校挂职学习,加强与广东中山市的教育合作交流。

三、努力实现教育公平

完善资助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完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制度以及“校财局管”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财务管理规范、资金安全运行。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健全教育督导制度,引导社会参与监督学校管理和改革,提高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努力实现教育公平,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统筹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

四、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采取整合、搬迁、改建、扩建、新建和引进措施,改善办学条件。完成省市下达的每年新建改扩建幼儿园建设任务,有计划地建设园区和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每年为部分农村小学附属园增配教玩具等设施设备。实施南薰小学扩轨工程、柏汇黄冈实验学校建设工程和城南初中建设工程,实施新建、改建、扩建城西小学、新北关小学、府学街小学(含运动场地)、肖家庄镇中寨小学、冀村镇城子初中、英雄街初中6所学校的7个工程建设项目。建设一批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在北廓社区新建市职教中心,建好青少年活动中心。

第二节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着力打造健康汾阳

打造健康汾阳为旨归,加强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健全医疗卫生保障制度,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实施全民健身战略,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均等化卫生服务的目标,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一、加强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

完成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任务,构建医疗卫生体系新格局。加强市、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所功能建设。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巩固完成二级甲等达标建设,妇幼院完成二级甲等达标建设;90%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成“群众满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基本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发展远程医疗,破除逐利机制,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完善基层医疗服务模式。整合全市医疗卫生资源,落实药物零差率销售补助政策,全面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继承创新中医药,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加强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二、提高农村居民医疗卫生保障水平

扩大新农合医疗保障覆盖面,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达到人均500元以上。完善门诊统筹方案,拓展参合农民受益面,门诊统筹达到全覆盖。扩大诊疗项目和用药范围,提高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在市、乡两级医院实施不同层次的临床路径管理,提高农村居民医疗保障水平。实施信息化管理,加强基金监管,防范基金风险,巩固完善新农合制度。

三、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

加强公共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完善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全面落实国家免疫规划政策,推进重大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综合防控。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和管理,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逐年增加医改投入,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低于60元, 90%以上居民健康档案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加大公共卫生社会管理,加强医疗质量监管,完善纠纷调解机制,建成覆盖城乡、保障到位的卫生监督体系。

四、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开拓人才引进思路,创新人才引进模式,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使用、培养、管理机制。实施人才培训工程,开展乡镇卫生院专业人员大培训,采取课题研究、远程教育、现场辅导、岗位练兵、自学自训等形式,促进卫生技术人员自觉学习,提升院长的管理水平和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加强与高校和大医院的合作,特别是同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的合作,完善人才引进优惠政策,把优秀医学人才吸引并留到到汾阳,充分发挥其作用。加强全科医生制度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向基层倾斜,建成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结合社区医疗卫生资源,推广家庭医生服务,探索合适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

五、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认真落实全面二孩政策,稳定人口增长比例,缓解人口老龄化趋势。完善计划生育便民服务措施,简化办证程序,公开生育政策、法律责任、收费项目和依法行政服务承诺,接受群众监督,提升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水平。建立流动人口健康档案,实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家庭“八免费”活动。开展诚信计生、群众自治等“十县百乡千村”示范创建活动。

六、实施全民健身战略

大力普及健康知识,完善健康教育网络,推进国家级卫生城市建设。实施健康教育与促进工程,养成公民健康生活方式,“十三五”末,城市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率达85%,农村达到60%;城市中小学生开展健康知识课程教育覆盖率达到90%,农村达到80%;80%的中小学学校、100%的医院建成无烟场所。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群众健身活动场地和设施建设,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发展群众健身休闲项目,鼓励实行工间健身制度,进行科学健身指导,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协调发展。

第三节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双创”驱动水平

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全民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一、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完善财政科技资金管理制度。实施财政科技投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新组合技术、人才、资本等生产要素。强化科技部门管理职能,建立专业机构管理科技项目制度。创新政府支持方式,以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手段支持技术创新。

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创新政府采购机制,推行科技应用示范项目与政府首购相结合的模式,促进创新产品的研发和规模化应用。

提升科研机构效能。制定科研机构创新绩效分类评价办法,定期对科研机构组织第三方评价,评价结果作为财政支持的重要依据。推行科研机构绩效拨款试点,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财政支持制度。

二、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激发科研机构创新热情。支持产学研集群式研发,组建产业技术联盟。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建立实验室或研发中心。鼓励高新技术企业给予相关技术人员股权奖励,鼓励企业减轻科研人员相应负担并予以研发支持。

激发国有企业创新活力。加大国有企业创新投入,实现规模以上国有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加大国有企业创新成效考核权重,设立科技创新专项奖。在国有企业领导任期考核中,加大对创新工作专项考核力度。

激发创业创新动力。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工业设计、检验检测、模型加工、知识产权、专利标准、中试生产、产品推广等研发制造服务,实现产业链资源开放共享和高效配置。

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针对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科技企业,落实国家有关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技术转让等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三、强化科技服务支持

保护和运用知识产权。支持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建设知识产权托管、评估、交易公共服务平台。培育市场化、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支持专利申请与维护,对企业首件发明专利授权的国内申请费和代理费予以一定比例的事后支持。

保障创新型产业用地。保障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重大产业项目以及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用地需求。建立以合理成本提供产业用地、限制土地次受让人的供应新模式。

支持众创空间建设。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建设众创空间,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与创新型中小微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各类创客群体有机结合、形成规模。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设众创空间,以科技人员为核心、以成果转化为主要内容,提供有效源头技术供给。鼓励行业组织在重点产业领域,发展低成本、全方位、专业化、开放式的众创空间。

强化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服务支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差异化信贷管理,开展投贷联动试点,支持有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与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机构合作,为创新型企业提供股权和债权相结合的融资服务。

大力发展农业科技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构建财政农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对农业科技与农民培训的投入增速高于财政收入的年增速,大力支持农业科技创新。鼓励企业、风险资本、个人等社会力量以及更多其他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科技,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多方力量参与的多元科技兴农投入体系。

培养农业科技人才。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组织带头人、农业小型企业负责人和农村有志青年为重点对象,以农业实用技术为主要内容,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养500名农村实用技术带头人,稳定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紧紧抓住中央关于农技推广体系“一衔接、两覆盖”的有利机遇,启动实施“一乡一站、一村一点”工程,建立健全机构,稳定人员队伍,转换服务机制,创新服务方式,切实提升农技推广服务能力。

建立农业科技创新推广长效机制。推进产学研结合,建立科技供需信息平台,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共建。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和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相结合的农业科技运行机制;构建“专家组+试验示范基地+技术指导员+专业合作社+科技示范户”的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机制;完善“专家包县、技术员包村联户、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科技推广服务机制;建立 “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分工协作、高效运转”的技术培训机制。发挥农广校作用,把农广校建成农民培训的主阵地,大幅度提高 “三农”能力。

第四节 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加快小康社会进程

把扶贫攻坚作为汾阳市重大民生工程,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开发式扶贫为重点,以农村贫困人口能力建设为手段,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到2017年,全市6659名贫困人口全部实现稳定脱贫。

一、产业扶贫

利用扶贫发展引导资金,保证贫困村平均投入30万元以上。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延伸产业链条,形成村企合作、农户参与、辐射带动的良好局面。村企联建、户联基地,全力打造一村一品的区域化、特色化、规模化产业扶贫基地。2016年,在9个贫困村实施核桃林提质增效工程、高接换优、补植补造等措施,使2000名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在2个贫困村发展牛、羊、猪、鸡等养殖业,使1200名贫困人口脱贫增收;在2个贫困村发展设施农业、高效农业,使300名贫困人口增收脱贫,推动13个贫困村整体稳定脱贫。积极争取电商扶贫、光伏扶贫等项目,拓展扶贫路径。2017年,实现贫困村整体脱贫。

专栏二十一:“十三五”时期汾阳市贫困村整村推进工程

所在乡镇

贫困村名称

扶贫工作重点

特色支柱产业

肖家庄镇

高丰村、唐家堡村

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提升

高效特色农业

峪道河镇

宋家庄村、褚家沟村

优化种植结构

优质谷子种植和核桃树的综合管理

石庄镇

曹家庄村、东武堡村、西武堡村、胡家社村、原家社村

优化种植结构

优质核桃树的种植和核桃林的综合管理

石庄镇

李家庄村、菽禾村、谷雨墕村

科学饲养

养牛为主的畜牧业

二、科教扶贫

建设科技扶贫团队,建立农技专家信息库,常态化开展送技能、送信息下乡活动,输送生产技术和市场经营知识,提高贫困群众产业项目发展的成功率和收益率;实施教育扶贫,落实大学生资助政策,解决300名因学致贫家庭的脱贫问题。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和贫困人口就业培训,完成雨露计划和千村万人培训500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500人,使350名贫困人口靠自身创业就业实现脱贫,有组织地开展劳务输出,使有外出就业意愿的900名贫困人口脱贫。

三、社会扶贫

广泛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发挥市、乡两级帮扶单位和帮扶责任人的作用、社团组织和社会各界组织的作用,形成加快发展贫困村的强大合力,多种方式参与扶贫开发。建立社会扶贫管理部门间的协作分工机制,严格界定主体责任,明确不同部门的角色,推动跨部门合作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统一安排、调配和使用所有参与扶贫的社会力量和资源,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广泛参与”的社会扶贫格局。

四、政策扶贫

争取易地搬迁资金,宣传扶贫移民搬迁政策,使500名有意愿搬迁的贫困人口实施搬迁。通过社会保障兜底,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实现低保线和贫困线两线合一,使1500名因残致贫、因丧失部分或全部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实施卫生扶贫工程,医疗救助向贫困人口倾斜,使50名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开展金融扶贫工程,协调金融部门,规范和减化小额贷款和贷款贴息到户流程,完成250户贫困户项目贴息。探索资产收益扶持制度,通过土地托管、扶持资金折股量化、农村土地经营权入股等方式,让贫困人口分享更多资产收益。

五、定点帮扶

每个贫困村都要建立“三支队伍”,完善领导包联、单位定点、第一书记直接帮扶工作责任制,采取“因村定名单、因户定计划、因人定项目、因地定产业、因扶定责任”五定模式,确保13个贫困村都有包村单位和第一书记,6659名贫困人口都有帮扶责任人。完善单位定点帮扶年度考核机制,建立第一书记脱贫实绩考核动态管理责任机制,推动三支扶贫力量和各级各部门全面落实精准帮扶责任。

六、健全精准脱贫评估机制

加强贫困人口动态统计监测,建立精准扶贫台账,加强定期核查和有进有出动态管理。建立贫困户脱贫认定机制,制定严格规范透明的贫困村退出标准、程序、核查办法。建立扶贫工作绩效社会监督机制,开展贫困村群众扶贫满意度调查。建立扶贫政策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和扶贫成效第三方评估机制。

第五节 增强社会服务机制,着力保障社会公平

一、强化基本公共服务

强化政府职责,完善民生支出保障机制,确保新增财力更多用于保障改善民生,确保各项民生政策落到实处。加大公共投资力度,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和法制化,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动态调整服务项目和标准,促进城乡区域间服务项目和标准有机衔接。合理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事权和支出责任,健全基层服务网络,提高管理效率,推动服务项目、服务流程、审核监管公开透明。创新公共服务方式,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项目投资、运营和管理,提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二、大力促进创业就业

鼓励多渠道就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拓宽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渠道。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健全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到基层就业的激励机制。号召动员创业成功者为创业青年提供指导,建立导师志愿者制度。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打破行政准入限制,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扶持,促进劳动者自主就业。加强就业援助,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实名制动态管理和分类帮扶,做好“零就业”家庭帮扶工作。落实社保补贴、公益性岗位、免费培训、创业培训等优惠政策,建设创业孵化基地,组织开展技术人员劳务输出。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社会资本利用闲置土地、厂房、楼宇等创办创新创业园区,为创业者打造优良平台。

三、稳定增加居民收入

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以非公有制企业、中小微企业为重点,构建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缩小居民收入差距。落实工资动态调整增长、支付保障、最低工资保障政策,稳定居民收入。拓宽农民增收多元化渠道,努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建立健全居民收入增长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生活质量与汾阳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落实鼓励回馈社会、扶贫救济的税收政策。

四、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实施全民参保,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生育保险一体化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工伤保险制度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健全以扶老、助残、爱幼、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制度,加强福利院建设,大力推进困境儿童福利保障事业、残疾人事业等慈善事业发展。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推进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并轨工作。管好用好征地征收的失地农民养老金,完善失地农民基本养老办法。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水平。丰富救助服务内容,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社会救助,拓宽社会捐赠渠道。深化城乡医疗救助,建立新型临时救助体系,提供教育、住房、法律、职业技能培训等专项救助。

第七章 推进廉洁安全发展,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坚持廉洁发展的底线意识,并自觉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环节、全领域,把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底线和基础。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守安全发展红线,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首要位置。全面提高人民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促进廉洁安全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第一节 优化政务服务环境,扎实推进“六权治本”

一、精简审批事项,阳光行使权力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完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加强政务平台建设,推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实现权力公开透明和阳光运行。精简审批事项,将保留事项统一公布,依法规范流程,公开透明操作,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限,创新审批机制,多环节共同发力提高审批效能,释放经济活力。

提高监管透明度。及时公示制定的监管规则、流程和标准,明确市场准入、日常监管、行政处罚等方面内容,促进阳光监督和执法。坚持科学决策,规范调查研究、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程序。完善事前咨询论证、事中监督指导、事后绩效评估的决策制度。广泛运用网络平台、微信平台以及电话热线等多样化的方式推进政府信息公开。

二、完善监管体系,合力监督权力

积极转变监管理念。采取科学有效的监管方法,健全监管责任制,健全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自觉接受人大工作监督、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严格落实土地招拍挂、工程项目建设招投标、政府采购、资产管理等领域的规章制度。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突出政府性资金使用情况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监督,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严控“三公”经费,抓好公车、公务卡和工资改革相关工作。

实行综合监管和执法。着力构建统一的监管平台,公开公布部门间关联的监管事项,清理整合执法队伍,推进跨部门、跨行业综合执法。探索双随机抽查,推动“互联网+监管”模式,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打破“信息孤岛”,实现监管现代化。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对举报者给予足够的奖励和保护,强化社会监督。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信息披露和诚信档案制度、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和黑名单制度。

三、提高服务水平,树立良好形象

继续扎实推进“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突出问题导向,抓好整改落实,持续狠刹“四风”,牢固树立勤政为民理念,大兴解放思想、真抓实干之风,提振信心、提高效能。紧盯重点工程、重大项目、重要工作,强化督查督办和跟踪问效。完善绩效评估考核体系,强化目标考核结果运用。加强干部队伍能力建设,坚决惩处失职渎职,坚决纠正懒政怠政行为。

改进服务,切实解决“吃拿卡要”和“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问题,确保令行禁止、政令畅通。创新服务,利用政务服务中心及其办事大厅,提供“一站式”、“一表通”服务。推进行政信息化,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建立和完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制度和公共服务绩效评价机制。

四、推进乡村试点,提升治理水平

按照简单易行、抓住关键、务实管用的原则,围绕农村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推动“六权治本”向乡、村两级延伸,有效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绘制运用好乡、村两级服务导引图和办事流程图,完善“四议两公开”民主决策机制,重点解决脱贫攻坚、三资管理、民生事务、社会稳定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建设乡村事务明白网,完善制度体系,最大程度遏制权力寻租行为,消除权力寻租空间,实现乡村治、百姓安。

第二节 培育廉洁文化理念,打造廉洁高效政府

一、营造廉洁环境

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惩治腐败,加大正风肃纪力度,完善相关制度规定,创新廉洁发展体制,从源头上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用廉政制度治权、治党、治吏,形成不能腐、不敢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从严管理政府工作人员从政行为,严格行政问责,紧盯容易滋生腐败的重点领域和环节,扎实开展专项整治活动,纠正各种不正之风,惩处滥用权力行为和腐败案件,严肃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损害群众利益的腐败问题,让广大干部群众感受到反腐倡廉实际成效,在全社会形成风清气正、崇廉尚实的廉洁环境。

二、培育廉洁理念

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和市委对反腐败斗争的形势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切实维护和保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加强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优良传统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反腐倡廉法规制度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权力观,不断增强法制观念和纪律意识,打牢廉洁从政的思想基础,自觉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三、弘扬廉洁文化

大力挖掘、传承和弘扬优秀廉政文化,广泛宣传廉洁发展典型,发挥正面引导作用,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社会风尚。推进廉洁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弘扬以廉立身、以廉治家、以廉教子的重德重廉文化传统,促进社会风气不断好转。坚决铲除权力干预市场、“官商勾结”土壤,斩断“权钱交易”利益链条,带头廉洁自律,带头廉洁用权,用法治思维构建健康政商关系,重塑商业伦理、重育商业文化、重建政商新生态,构建交往有道、公私分明、清正廉洁政商关系。

四、强化廉洁监督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促进廉洁发展的用人机制,建立健全防贪腐促廉洁工作机制,推进廉政监督体系建设,畅通群众知情、参与、监督渠道,提高公众监督能力和水平,形成廉洁发展的保障机制。

第三节 健全安全保障机制,奠定安全生产基础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认真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切实搞好安全生产,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为汾阳市转型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一、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

严守发展底线,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生命至上”、“抓经济发展是政绩,抓安全生产也是政绩”的观念,把安全与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安全作为发展的前提、基础和保障。坚持底线思维,努力把安全生产责任履行好、隐患排查好、问题治理好,提高安全发展水平。

二、坚决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立完善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责任体系,落实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实行行业主管部门直接监管、安全监管部门综合监管、地方政府属地监管;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核“一票否决”制度。

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格履行法定责任和义务,切实做到安全生产责任到位、投入到位、培训到位、基础管理到位和应急救援到位。构建企业安全生产诚信体系,深入推进煤矿、道路交通、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治理,提升企业安全标准化水平。

三、完善安全生产法治体系

健全安全生产法规。建立高效的安全生产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安全生产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安全生产法治保障体系,把安全生产纳入法治轨道,推进依法治安。

严格安全生产执法。严格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做好土地巡查、卫片执法等工作,对发现的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违法开采矿产资源行为依法查处并全面整改。

增强全民安全意识。积极开展安全文化和安全法治进基层活动,加强安全生产法治宣传,提升全民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努力营造人人知法、人人懂法、人人守法、人人支持参与安全生产工作的良好氛围。

四、深化安全隐患源头治理

消除源头安全隐患。围绕矿山开采、成品油市场、白酒生产、消防安全、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等重点领域,深入推进“打非治违”和各类专项整治行动,保持对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推进安全生产基础建设,加强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和隐患排查治理系统建设,强化源头治理。

强化应急救援能力。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推动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坚决杜绝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减少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时排除安全隐患,推动安全生产形势由持续稳定向根本好转迈进。

第四节 加强安全综合治理,强化公共安全保障

健全以食品药品安全、防灾减灾救灾、社会治安防控等为基本内容的公共安全体系,努力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

一、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推广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实施“六六创安”工程,创新完善点线面结合、网上网下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化平安汾阳建设。

二、化解管控公共安全风险

加大对危爆物品经营、速递物流、消防、道路交通等重点领域的安全管理,加大对电信网络新型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强化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强化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减少公共安全隐患。

三、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贯彻落实国家食品安全战略,加强食品药品安全治理能力建设,建立食品药品安全全程追溯制度。提高食品安全保障,加快检验检测体系和信息化建设,完善对网络销售食品药品的监管,严厉打击“三无”食品药品和制假售假行为,形成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

四、提升灾害应急管理能力

健全灾害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应急管理,强化预防治本,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完善救灾准备、应急救助、灾后救助、恢复重建相衔接的自然灾害救助制度。建立方便快捷的储备、调运、接收、发放、回收相衔接的救灾物资应急调度体系。健全以抢险、搜救、救护、救助、捐赠为基本内容的救灾应急社会动员机制。建设标准规范、安全实用的应急避难场所。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和训练基地建设,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强化救灾、防灾意识。加强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开展减灾宣传教育,定期开展避灾救灾演练,使城乡社区居民熟悉灾害知识,掌握救灾自救技能,推广普及防灾文化。

加强协调组织。落实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制;坚持灾前预防与应急处置并重,推进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结合,健全部门协同、基层组织负责、居民参与的社区减灾体制机制,提高城乡社区的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五、强化自我安全防范意识

加快法治社会建设,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提高市民法制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增强市民自我防范意识,提高识骗防骗能力。

第八章 强化保障机制,确保规划实施

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法治汾阳建设,提高政府履行职责的能力和水平,加快人才兴市和民主法治进程,加强规划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释放发展活力,增强发展动力,强化法治定力,凝聚强大合力,确保“十三五”规划目标和任务圆满实现。

第一节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发展活力

深化体制改革,创新运行机制,拓展发展空间,努力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激发汾阳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活力。

一、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建立透明预算制度。完善市级公共财政体系,增强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构建调控有效、保障有力、管理有方、制度完善的公共财政服务体系。明确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四本预算”的收支范围和功能定位,加大统筹力度。细化政府预决算公开内容,扩大政府各单位预决算公开范围和内容。

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改进预算控制方式。改进年度预算控制方式,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编制三年滚动财政规划,确定规划期内重大改革、重要政策和重点项目的实施目标、运行机制和评价办法。加强预算执行管理,硬化预算约束,各项支出严格按照预算执行。加快预算下达和执行进度,避免资金闲置和大量结转。加强财政专户管理,规范权责发生制核算。严肃财经纪律,严格财政资金分配使用的监督问责,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规范债务管理,防范债务风险。切实遵守和执行预算法,及时解决影响财政收支平衡的突出问题,清收和处置债权债务,努力降低债务风险,坚决守住行业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理清政府和企业责任,坚持谁借谁还原则,防止企业将债务转嫁给政府,增强借债者的风险意识,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及应急处置机制,化解债务风险。推行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建立考核问责机制。

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优化金融体系。整合汾阳地方金融资源,实现金融机构类型多样化,营造有利于促进竞争和创新的市场环境。积极引导民营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在汾阳设立网点,加快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组建步伐,条件成熟时,组建隶属于汾阳管理的股份制汾阳银行。着力培育面向小型微型企业和“三农”的小型金融机构,拓宽资金供给渠道,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资金支持体系。强化保险意识,完善保险体系,扩大保险范围,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和农村小额保险,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融资担保公司,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机构和民间信用互助组织。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全力推进信用体系建设,推动中小企业信用数据库建设,尽快解决银企信息不透明、不对称问题。健全信用奖惩机制,对信用记录良好的企业,在税费征缴、市场监管等方面给予优惠。形成企业讲信用、银行讲信用、政府讲信用、全社会讲信用的良好氛围。

加强民间融资管理。加强民间融资的监测、评估、预警和处置,针对农业和市域中小企业贷款的特点,探索建立差异化的监管技术和方法,明确监管责任,确保金融业安全高效运行。依法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金融欺诈、非法金融机构、恶意逃废债及其他违规放贷融资行为,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三、深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企业投资项目管理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精简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进一步放宽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的市场准入限制,采取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等政府和社会合作模式,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运营,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完善财政资金投资模式,更好发挥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撬动作用。

四、大力推进国有集有企业改革

优化公有资产布局。以做大、做强、做优为目标,因企制宜,加快推进国有、集有等公有企业改革,通过业务调整、重组整合等方式培育优势业务,增强公有企业发展动力。加快国有、集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公有资产监管,提高资本回报率,防止公有资产流失。

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公有企业改革。支持民间资本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融资租赁、收购闲置资产等各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兼并重组。支持民营企业与公有企业交叉持股,形成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支持公有企业与民营企业采取配套协作、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方式,为大企业生产“拾遗补缺”产品。

推进国有和集体企业改制工作。严格执行一个文件、严把三道关口,鼓励企业多方式盘活存量资产,解决好改制企业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重点解决社保资金长期拖欠、企业职工到龄不能正常退休问题。多渠道筹措职工改制费用、留守人员工资和处置银行贷款所需款项等。改进集体资产监管方式和手段,建立健全城镇集体企业资产数据库,分类抓好城镇集体企业资产管理。对可经营资产统一组织竞价招租、发包、销售活动,确保资产收益目标最大化。健全城镇集体企业资产监督机制,加强制度建设,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监管工作规范有序进行,推进国有和集体企业改制工作。

五、推进要素市场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改革。按照吕梁市的部署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探索实施居住证制度,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保障新落户人员在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权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规范土地市场,完善经营性土地“招标、拍卖、挂牌”的供应流转制度,推进新一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加快盘活闲置和低效土地,健全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加快建立产权明晰、规则一致、竞争有序的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

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开展农村产权的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和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培育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集体林权、农村房屋宅基地等产权交易。推进土地集中规模经营,鼓励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委托村集体集中流转、入股或信托,实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经营。

六、推动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

扎实推进供销社改革工作,把为农服务放在首位,始终做到为农、务农、姓农,解决供销社生存和发展难题。围绕汾阳白酒、核桃、长山药、小杂粮等特色产品,创新合作方式,大力支持农业综合开发供销合作社、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产业融合等项目建设。允许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劳动合作、资本合作、土地合作等多种途径入社,扩大农民社员入社比重,强化基层社与农民在组织上的联结。把供销合作社系统打造成为与农联结更紧密、为农服务功能更完备、市场化运行更高效的合作经济组织体系,成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成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纽带,切实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第二节 实施“人才兴市”战略,增强发展动力

一、推动人才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突出“高精尖缺”导向,统筹推进党政人才、科技领军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产品营销人才、金融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及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工作水平。围绕产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建设等事关全市发展的重点领域,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与人才流动政策,支持企业、事业单位培养和吸引一批高科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素质产业工人人才。

二、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以更有发展前景的事业吸引更多的高层次创新型专业人才,把企业建设成人才高地的具体落脚点,成为人才投资开发的主体。积极鼓励现有人才向特色产业流动,依托特色产业集群,搭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聚集的服务平台,在产业链条延伸的过程中,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互融共生。畅通公开选聘和科技挂职服务渠道,从党政机关、经济发达地区、知名高校引进人才挂职锻炼,努力发挥专业特长,为经济实体建言献策,为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予以重奖,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营造有利于人人皆可成才和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潜能和创造活力。

四、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突出人才支撑作用,紧紧抓住育才、引才、用才三个环节,建立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统一开放人才市场体系,形成专业化、信息化、企业化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个人等有序参与人才资源开发,建立长期的对口联系和帮扶关系,发挥其人才智力和培训资源作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式,与顾问建立经常性对口联系,使人才能够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第三节 加快民主法制进程,强化法治定力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目标,认真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发展更加广泛的人民民主,加快法治汾阳建设,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推动汾阳经济社会更好发展。

一、加强民主政治

扩大人民民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市人大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对“一府两院”寓支持与监督之中。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的联系,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发展基层民主。坚持基层民主制度,畅通民主渠道,切实将人民民主落到实处,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确保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实行政务、村务、厂务公开,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障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财物管理使用的监督,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民主监督,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

二、增强法治意识

提高法治意识。坚持用法治思维思考问题,以法治方式定纷止争,自觉约束手中权力,自觉践行依法执政。加强对政府工作人员执政为民、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尊重人权等民主法治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增强其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尊严和权威的自觉性,形成崇尚宪法和法律权威、严格依法办事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强化法治信仰。增强对法治的认同和自信,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崇尚者、遵守者和捍卫者。弘扬法治精神,时时自省、严格自律,知行合一、表里如一,对法纪心存戒惧,视法纪为雷池,始终牢记不可触碰法律底线、不可逾越法律红线。

涵养法治氛围。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全民法治宣传教育,向面上拓展、向基层深入。创新普法阵地,发挥电视、报刊、广播等传媒优势,办好各类普法栏目,注重运用网络、微信、手机等新兴媒体,为公众提供全方位的学法平台。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把宪法精神、法治元素融入地方文化、行业文化、乡村(街区)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在全社会形成法律至上、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

三、推进依法行政

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无禁止即可为”原则,全面梳理各级各部门所有权责事项,厘清权力边界,明确责任主体,完善制度体系。

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强行政执法人员动态管理,规范涉企行政行为,明确行政处罚权限,加大服务经济发展力度,加强行政执法过程控制,提升行政执法效能。特别是规范针对资源集中、权力特殊、重点领域资金密集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岗位的执法行为。健全规章制度,堵塞管理漏洞,填补监管空白,着力解决制约公正司法、严格执法的深层次问题,切实提升司法公信力。

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终身责任追究制及责任倒查机制,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推进重点领域综合执法。坚持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完善执法程序,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做好行政复议工作。

四、强化司法监督

提升司法公信力,使依法维权、依法办事成为自觉行动。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进审务、检务、警务公开,建立案件责任倒查制度,筑牢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五、创新社会治理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增强社会自我调节、自我规范功能。依靠工会、共青团、妇联、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化解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冲突。引导支持城乡社区基层组织、行业和社会团体通过规约章程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推进政社分开,畅通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渠道,合理引导、鼓励各类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发挥社会力量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加强对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规范网络传播秩序。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创新社会组织培育管理机制,放宽社会组织登记门槛,调整社会组织职能定位,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开展公益服务和中介服务。加快诚信汾阳建设,建立社会信用体系运行机制,深入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健全群众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保护机制,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

第四节 加强组织领导协调,凝聚强大合力

加强党的领导,完善协调机制,组织宣传动员,强化监督考核,形成全市上下完成“十三五”规划的强大合力,切实保障“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坚持党委对《规划》实施的领导与协调,创新党委领导经济社会的观念、体制、方式方法,提高党委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的能力。加强党委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完善党委研究制定重大决策工作机制和信息发布机制,以及以上率下、现场推进、蹲点调研、督查督办等工作方法,为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

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组织设置,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发挥党组织在规划实施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实现非公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中党组织和党的工作“两个全覆盖”。

提高科学决策能力。优化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加强领导干部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打破旧框框、突破老经验、开辟新思路,奠定科学决策的坚实基础。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决策,避免凭经验盲目决策、凭直觉仓促决策、凭感情随意决策和凭印象片面决策的倾向,确保决策过程的规范性、决策结果的科学性。树立高度的修正意识,密切关注决策方案实施进展情况,捕捉新信息,发现方案执行过程中新出现的问题,及时对原定方案进行调整、修正和完善。时刻遵循民主决策的原则,博众人之长,减决策之误。

二、完善协调机制

协调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关系。按照发展总体规划要求,在特定领域延伸和细化,部门修订完善相关中长期规划和编制近期专项规划,明确该领域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制订具体建设项目计划,并结合“多规合一”要求,使其成为政府安排建设投资的重要依据。

沟通协调各部门关系。以市委、市政府为领导核心,各部门要明确在规划实施中的具体职责,积极履行职能,密切彼此联系,加强沟通协调,依据工作计划,运用恰当的方法,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推进规划的实施。

三、强化宣传动员

着力提高规划实施的透明度。《规划》批准向社会公布后,要加强宣传,实施信息公开,健全政府与企业、公众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机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了解规划编制和实施情况的权利。

提高规划实施的民主化程度。宣传和组织群众,激发全社会建设美好家园的主人翁意识和干事创业热情。多种形式听取社会公众意见,发挥新闻媒体、群众社团的桥梁和监督作用,促进各级各类“十三五”规划的有效实施。

四、强化监督考核

增强规划的权威性。《规划》经市人民代表大会审批通过,具有刚性约束力、权威性和严肃性,不得随意更改。重大决策必须以《规划》为依据,与《规划》不一致的,原则上不得实施,确有实施必要的,须履行法定修订程序。

科学编制年度规划。各级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协调中长期规划与年度计划的关系,围绕《规划》确定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分领域、分年度分解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并制定相应实施细则加以落实,纳入年度计划和目标管理。

加强规划实施情况监控。加强监测、预警和跟踪分析规划实施情况,及时研究年度实施情况,解决发展中发现的矛盾和问题,采取保障规划实施的对策措施。强化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定期向社会发布实施情况和重大变动情况,接受社会民主监督。积极借助社会中介组织力量,多角度评价规划实施效果。

改进考核评价机制。完善规划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保护和调动各级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建立科学的层级清晰的责任体系,完善考绩内容,突出考核过程管理,做到日常督查、定期通报和年终考核的有机结合。树立正确的激励导向,端正党员干部思想认识,激发规划实施的使命感,以共同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追求,同心同向谋事业,同舟共济促发展。着重抓好约束性指标的考核,跟进研究重大战略问题,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机制、新办法,为本轮规划的有效实施创造条件。

五、凝聚各方力量

聚合各方面力量,动员各阶层广泛参与,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尽职尽责、发挥作用。全力支持市人大、政府、政协履行职责,落实好党的爱国统一战线政策,积极为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相信和依靠群众,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激发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热情,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探索老同志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关心教育下一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新途径、新方式。深入开展双拥模范城(县)创建活动,落实党的民族、宗教、侨务政策,形成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强大合力,最大限度凝聚汾阳市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共识和力量。

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任重道远,前景光明,全市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汾阳市委的领导下,坚定信心、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开拓进取,迎接新挑战,用好新机遇,谱写新篇章,为圆满完成我市“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实施三市共建、五城同创“三五”战略而努力奋斗!